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36集:公关活动策划实施(2 / 2)

会场布置得简洁有力:主背景是巨幅玻璃幕墙影像,上面流动着全球地标建筑的光影,每一块都标注了使用产品的项目名称和年份。入口处设了个互动展台,参观者可以亲手操作玻璃的透光度调节,还能扫码查看实时节能数据。

十点整,媒体陆续到场。提问环节一开始,果然来了硬茬。

“贵司宣称的环保玻璃,实际生产能耗比行业均值高出18%。”一位财经记者直视刘好仃,“这算哪门子绿色?”

全场安静。

刘好仃没慌,接过话筒:“您说得对,前期能耗确实高——因为我们用了全电熔炉,替代传统燃气。但您看这张图。”

大屏幕切换,显示过去三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曲线,逐年陡降。

“高投入换来的是零废气排放。去年,我们厂区周边空气检测,p2.5比市区低37%。数据来自环保局公开报告,编号可查。”

他又请出技术负责人,现场拆解一块废料回收率高达92%的边角料样本。

“绿色不是口号,”他说,“是算出来的账。”

记者点点头,没再追问。

另一边,赞助活动也同步启动。峰会入口处,立着一块特别的纪念墙——由回收玻璃熔铸而成,表面刻着“每一扇窗,都是对天空的承诺”。

现场突然出了点小状况:互动装置的电源短路,屏幕黑了两分钟。

工作人员立刻上台致歉,同时安排技术人员抢修。小林灵机一动,拿起麦克风即兴解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正是我们产品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断电后,玻璃自动切换为安全透光模式,确保室内不黑。”

台下响起掌声。故障反而成了最佳演示。

一天下来,两场活动无缝衔接,声量拉满。

发布会相关报道登上三家主流财经媒体头版,行业公众号推文阅读量破十万;峰会现场,多位建筑师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希望洽谈合作;就连那家最初质疑的媒体,也在后续文章中写道:“他们没回避问题,而是把问题变成了答案。”

晚上七点,团队回到办公室,泡面香气弥漫。

刘好仃没急着总结,而是让每个人说一句“今天最值的瞬间”。

“有个记者拍完照,问我能不能带块样品回去给儿子做科学作业。”小林笑着说。

“我看到一个老外站在展台前,盯着玻璃看了十分钟,最后说‘thisisrealnovation’。”小张模仿着口音。

刘好仃听着,没说话,只是打开电脑,调出舆情监测系统。

品牌美誉度曲线,像一条被春风托起的风筝线,稳稳上扬。

但他没让大家看数据。反而问了个问题:“你们觉得,今天哪件事,最让人记住咱们?”

小林说发布会的技术演示,小张觉得是赞助墙的仪式感。

刘好仃摇摇头:“是那个断电的两分钟。”

“因为那时候,咱们没慌,也没躲。问题来了,就当场解决——这才是品牌最硬的底色。”

他合上电脑,窗外城市灯火如星。

“明天开始,整理所有媒体反馈,分类归档。特别是那些提了问题的,挨个回邮件,附上详细资料。”

小林记下,忽然抬头:“要不要做个‘问答专栏’?把常见质疑和我们的回应公开出来?”

“做。”刘好仃点头,“名字就叫‘玻璃不说谎’。”

小张正要说话,手机响了。

他看了一眼,眼睛突然睁大。

“谁啊?”小林问。

小张没回答,只是把屏幕转向大家。

是那家国际知名建筑媒体的主编发来的消息:

“我们想拍一部关于中国工业品牌出海的纪录片,你们愿意做第一个拍摄对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