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点头:“以前是人盯着机器,现在是机器提醒人。这不叫升级,这叫翻身。”
可就在这时,小林指着另一张表:“但跨部门数据共享这块,评分很低。比如仓储和生产的排产联动,仍有17%的延迟。”
“问题出在哪儿?”
“接口是通的,但权限卡得死。”她苦笑,“生产部说仓储不及时更新库存,仓储说生产不提前报需求——两边都在系统里留了‘小尾巴’,数据不完整。”
刘好仃沉默两秒,忽然笑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心结’问题。”
“啊?”
“数据不愿流通,是因为人还不信任系统。”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以前系统老出错,大家不敢全交出去。现在系统稳了,可习惯没改。得让人知道——交出去,不是失控,是解放。”
他转头对小林说:“下午安排个短会,请仓储和生产的负责人来坐一坐。不谈责任,只谈好处。让他们看看,数据通了以后,能省多少事。”
下午三点,会议室里坐着几位穿着工装的中年师傅。刘好仃没讲ppt,而是放了一段模拟视频:系统自动根据订单预测原料需求,提前调度仓储备料,生产排程自动优化,整个流程像一首节奏精准的交响乐。
“这不是科幻。”他说,“这是咱们下周就能实现的日常。”
仓储的老陈摸着下巴:“那我要是按系统提示备料,结果订单变了,算谁的?”
“算我的。”刘好仃直接说,“系统刚跑,难免有误差。前三个月,所有因系统建议导致的库存偏差,责任我来担。”
会议室一静。
老陈看看他,又看看屏幕,终于点头:“那……咱们试试。”
散会后,夕阳正斜照进走廊。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厂区内几辆叉车在仓库和车间之间来回穿梭,像一群忙碌的工蚁。
“数据补全了。”小林追出来,“跨部门协同评分,从58升到73。”
“还不够。”他摇头,“73是及格线,咱们要的是90。”
“可已经比行业平均高了。”
“那是因为别人也没跑起来。”他笑,“咱们不能只比谁摔得少,得比谁跑得快。”
当晚,评估报告终稿完成。刘好仃召集全员,在多功能厅公布了结果。
大屏幕上,最终结论清晰呈现: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深化效果初步显现,综合竞争力提升显着,尤其在智能化生产、系统稳定性与响应效率方面,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掌声响起时,他没笑,也没鼓掌,只是静静看着台下那一张张疲惫却发亮的脸。
“这不是终点。”他说,“这是咱们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自己能走多远。”
他打开最后一张幻灯片,上面只有一行字:
下一步,我们要让世界也看清我们。
小林忽然举手:“刘工,那接下来……我们做什么?”
他正要回答,手机震动了一下。
低头一看,是系统后台的实时监控弹窗:
“声波质检模块测试环境已就绪,等待接入。”
他抬头,目光穿过人群,落在角落那台安静的测试机上。
那台机器的电源灯,正一闪一闪,像在轻轻呼吸。
他张了嘴,刚吐出一个字——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