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21集:国际人才竞争洞察(2 / 2)

“说明他们本地化做得很细。”刘好仃点头,“咱们也得学会‘分地施策’。”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个三层金字塔。

“底层,语言+文化理解;中层,技术+产品知识;顶层,跨域协作+独立决策。”他圈住顶层,“这才是咱们要养的人——不是复读机,是翻译官,是桥梁,是能站在客户面前,把‘这光像不像你外婆厨房里的灯’翻译成技术参数,再把技术参数变回‘温暖’的人。”

小林挠头:“可这种人,别人也想要啊。咱们拿什么拼?”

“拼不了钱,就拼‘真’。”刘好仃语气平静,“他们给高薪,咱们给手感。他们给头衔,咱们给实操。他们让员工穿西装开会,咱们让他们闭着眼摸玻璃,听工人讲‘这道工序,是为了让光不扎眼’。”

他顿了顿:“人心是捂热的,不是买断的。”

晚上七点,办公楼安静下来。

刘好仃坐在工位上,面前摊着三份行业报告、两份猎头简报,还有小张整理的“竞争对手人才策略对比表”。表格最后一栏写着:“核心手段:高薪+清晰晋升+校企合作+家庭福利”。

他盯着“校企合作”四个字,忽然想起小李提过的那个北大实习生——那个蹲在车间记工人术语、写下《中国工厂里的光哲学》的女孩。

他打开手机邮箱,翻出她实习结束时发来的感谢信。信里有一句:“在这里,我第一次觉得,语言不只是沟通工具,它还能传递温度。”

他把这句话复制下来,发给培训部,附言:“下期实训课,加个案例讨论:当‘光’需要被翻译,语言该承担什么?”

刚发完,小林发来微信:“刘哥,查到了!xx照明那个‘全球灯语计划’,第一批入选的12人,平均入职才8个月,已经有3个被派去米兰总部轮岗。而且——他们内部论坛有人发帖,说‘没想到厂里真让我们参与产品定义’。”

刘好仃盯着屏幕,没回消息。

他起身走到窗边。夜色里的厂区,几盏路灯亮着,玻璃车间的外墙映着微光,像一块巨大的毛玻璃,朦胧却透亮。

他想起白天在白板上画的那张“光之路”草图。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走,而是——路画好了,谁来第一批踏上?

他转身回桌前,打开新文档,敲下标题:“国际人才竞争现状与应对思路(初稿)”。

第一段他写道:“当前,头部企业已从‘抢人’进入‘育种’阶段,通过校企合作、路径可视化、家庭绑定等方式构建人才护城河。我方优势不在于资源规模,而在于文化真实与一线感知力。建议:以‘小而深’替代‘大而全’,打造‘光语者’培养模型……”

敲到这里,他停下,抬头看向墙上那张世界地图。

菲律宾博主的视频链接还在他脑海里打转。那句“这盏灯,像有人懂我的失眠”,像一根细线,轻轻扯着他的心。

他忽然意识到——

别人在抢人,我们在找“能听见光的人”。

而这样的人,或许根本不在招聘网站上,而在某个大学教室里,正听着老师讲“德语中的光与情绪表达”;或在某个异国公寓里,因为一盏灯太冷,想起了老家的黄昏。

他合上电脑,没关灯。

桌角那块玻璃小样还在,只是位置被他下午挪过,现在斜斜地立着,像一座微型灯塔。

窗外,一辆晚归的货柜车缓缓驶出厂区,车灯划破夜色,照亮了路边一丛野花。

花瓣上沾着露水,反射出细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