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宣布成立“文化融合预研小组”,由老陈牵头,整合客服、市场、研发的骨干。任务有三:第一,梳理品牌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们到底信什么?第二,建跨文化敏感词库,避免“好心说错话”;第三,收集客户自发提到品牌时的文化联想,比如“像邻居”“如茶未凉”。
“不做宣传,先做倾听。”他说,“文化不是我们讲的故事,是他们心里的印象。”
小林举手:“那……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
“从他们怎么形容我们开始。”刘好仃打开一个新文档,命名为“文化错位信号库”。
“所有‘像’‘仿佛’‘以为是本地’的表达,都存进去。这些不是赞美,是错位的信号——他们愿意把我们往‘自己人’拉,但我们还没站稳位置。”
他写下“文化错位信号”六个字,笔尖在“错位”上顿了顿,又在“位”字下画了双线,轻轻圈住。
老陈看着那圈,忽然说:“这字眼有意思。‘位’,是位置,也是地位,还是方位。”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得找到自己的‘位’。”
会开到中午,没人觉得饿。散会前,刘好仃走到火种墙前,轻轻揭下那张“先听清,再开口”的便签。纸背朝外,露出半句没写完的话:“……就像玻璃,透明但有厚度。”
他没撕,也没扔,而是夹进笔记本里。
换上的新纸,写着:“先理解,再融入。”
小林看着那张纸,轻声问:“那……我们从哪儿开始理解?”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他走到主控台,调出全球客户分布图。光点密布,像夜空里的星。
他点开南美区,玛利亚的头像亮着,状态是“在线”。
中东区,阿卜杜拉刚提交了一份新订单,备注写着:“茶已备好。”
日本区,山田的报告准时上传,格式一丝不苟。
他盯着屏幕,忽然说:“从他们怎么生活开始。”
“我们得知道,他们早上喝什么,下班去哪,节日怎么过,生气时不说什么。”
“不是为了模仿,是为了不踩雷,也不失真。”
“我们要做一面镜子,照出他们,也照出自己。”
老陈点头:“可这工作量……”
“不急。”刘好仃坐回椅子,语气轻松,“我们又不是明天就要变成当地人。慢慢来,像等一块玻璃退火。”
小林笑了:“那得等好几天。”
“对。”刘好仃也笑,“但火候到了,它自己就透了。”
下午三点,阳光斜照进调度室,把新贴的便签投影在地板上。“先理解,再融入”六个字被拉长,像一道横跨地面的桥。
刘好仃打开新文档,标题是:“品牌文化融合预研——第一阶段”。
他敲下第一行字:“文化融合,不是让我们变成他们,而是让他们觉得,我们本来就可以在一起。”
小林站在他身后,看着那行字,忽然说:“您觉得……他们有一天会说‘我们’吗?”
刘好仃没回头,手指停在键盘上。
窗外,一阵风穿过玻璃幕墙的缝隙,吹动了火种墙上一张便签。
那张写着“如茶未凉”的纸片,轻轻翻了个面,背面露出一行小字,是刘好仃很久以前随手写的:
“茶凉了,人还在,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