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看着那行字,点了点头。
真正让团队松一口气的,是第二天的反馈。
山田回了邮件,只有三个字:“已收到。”但语气平静,没有以往的公事公办。
阿卜杜拉接通语音时,背景有孩子笑声。他听完回访,轻声说:“茶还在桌上,你们来得正好。”——这是认可,不是客套。
最意外的是玛利亚。她不仅接了电话,还反问:“你们每天都这样吗?”
小林愣了下,照着脚本答:“我们只是想确认,您没被落下。”
那边沉默两秒,笑了:“那我今天,感觉自己很重要。”
挂了电话,小林在记录里写:“客户情绪变化:从怀疑到轻微惊喜。潜在需求:被看见。”
刘好仃走过来,看了眼记录,没说话。他翻出“火种·服务线V1.0”手册,撕下一页背面,开始画图。
x轴是“响应速度”,Y轴是“回访深度”。他把客户点进去:日本偏右上,中东在高Y区,南美则集中在中上区域。
右上角,他画了个未闭合的环,旁注:“沟通不是线段,是螺旋。”
“什么意思?”小林问。
“意思是我们不能只往前跑。”刘好仃指着环,“得绕回来,看看说过的话,有没有长出根。”
技术组连夜搭了个简易数据库,标记三项核心字段:“回访状态”“情绪变化”“潜在需求”。数据不再散在个人笔记里,而是汇成一条流动的线。
第四天,系统首次跑通全流程。
日本客户提交变更,系统预判+自动响应+三日后回访,全程闭环。刘好仃点开日志,看到最后一条记录:“客户确认感知完成。无新需求。关系稳定性:↑12%。”
他没保存,也没转发,只是把那页日志打印出来,贴在调度台侧面。旁边是那张“先听清,再开口”的旧便签,边缘已经发黄卷边。
新纸压着旧纸,像一句接一句的对话。
傍晚六点,卡洛斯的电话终于接通。
背景有锅铲声,他在做饭。听完回访,他没急着挂,反而问:“你们……真的记得我说过‘tudobe’?”
“记得。”小林答,“那是您第一次主动联系我们。”
“我以为你们早忘了。”卡洛斯笑了,“我们这儿,说完就等于结束。”
“我们这儿,”小林顿了顿,“说完才是开始。”
刘好仃站在主屏前,看着南美区的光点稳定亮着,像夏夜河岸的萤火。他拿起蓝笔,在“客户沟通双轴模型”上补了最后一笔——那个未闭合的环,终于连上了头。
他正要合上手册,系统忽然弹出新提示:
“检测到客户卡洛斯连续三次回访未提需求,建议启动‘情感储备’机制——是否发送非事务性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