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97集:国际客户需求多样洞察(2 / 2)

现在,想多懂一句。”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外面开始下雨。雨点打在玻璃上,斜斜划过,像某种密码。

接下来三天,调度室成了“时区战场”。墙上贴满了各洲作息表,红笔圈出黄金响应时段;电脑屏分成四块,分别显示欧美、中东、东南亚、南美的客户咨询热力图;小林甚至买了个世界时钟挂件,每小时自动报时,声音还带口音。

“日本客户集中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发问,”阿芳汇总数据,“但我们的回复高峰在下午两点——他们已经下班了。”

“巴西客户喜欢在午休时间发语音,”小林补充,“可我们系统自动转成文字,漏掉了语气里的急迫。”

最让人意外的是中东区域。同一组产品,阿联酋客户关注“交付仪式感”,沙特客户却更在意“沟通层级是否匹配身份”。

“这不是服务难做。”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手指敲着“karaa”这个词,“是人家把信任当瓷器端着,我们却当成塑料杯随便搁。”

他调出新做的“需求语义矩阵”——横轴是“功能需求”到“情感需求”,纵轴是“即时响应”到“长期关系”。各国客户的典型诉求被标成不同颜色的点。

北欧集中在左下角:功能强、重长期。

东南亚偏向右上:重情感、要快答。

而中东的点,竟分成了两簇:一簇在右上角,一簇在左上角。

“高期待,高敏感。”刘好仃用红笔圈住那片区域,“他们既要效率,又要体面;既想快,又怕被敷衍。”

阿芳看着图表,忽然说:“我们一直以为‘好服务’是统一标准,其实……它长得像万花筒。”

“对。”刘好仃点头,“转一下,全是新花样。”

小林盯着日本和巴西的对比数据,喃喃道:“同一个‘包装破损’,在日本是‘品质失控’,在巴西是‘运输粗暴’——他们不是在投诉同一个事。”

“所以补钱没用。”刘好仃说,“你得补心。”

他走到火种墙前,拿起红笔,在新便签下加了一行小字:

“客户需求不是一道题,是一张网。

你得先摸清它的经纬。”

阿芳收拾资料时,发现那张土耳其办公室的照片还开着。她放大白板上的“beklenenhizt”,忽然注意到右下角有一行小字,是手写的阿拉伯数字:14:00。

“这是他们的例会时间。”她说,“北京时间晚上七点。”

刘好仃走过来,看了几秒,没说话。他打开邮件系统,新建一封草稿,收件人填了土耳其代理的邮箱。

主题栏空着。

正文只有一句:

“下次开会,我们可以在线听一次吗?”

他没点发送,只是把窗口最小化,藏进了任务栏深处。

窗外雨停了,阳光斜斜照进调度室,落在火种墙上那张新便签上。字迹被光影拉长,像一行正在生长的根。

刘好仃喝了口凉掉的茶,转身对阿芳说:

“把日本客户的‘pr?zise’和中东的‘karaa’放进关键词库,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