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79集:国际市场文化差异分析(2 / 2)

“他们三次来厂,都特意绕到老车间,看老师傅磨边。”阿芳翻出照片,“有一次,客户站在张师傅背后,看了十分钟,没说话,就拍了张他手背的皱纹。”

刘好仃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他们不是在看人,是在看时间。”

下午两点,白板换了新面孔。刘好仃用油性笔画了三块玻璃板,每块代表一个市场。

第一块,标着“德国:数据之镜”。他写下关键词:误差、标准、可重复、零缺陷。“他们不要故事,要证据。咱们说‘清亮’,得拿出透光率98.7%的报告。”

第二块,“巴西:火焰之舞”。他画了个小火苗:“他们要感觉。‘有温度’不是形容词,是动词。得让他们看见工人擦汗、听见炉火噼啪,知道这玻璃是‘活的’。”

第三块,“日本:炉火之脉”。他写得最慢:“传承、细节、信任。他们不问‘多快’,问‘多久’。三十年没换的炉,三十年没走的师傅——这才是他们的标准。”

小林看着三块板,忽然说:“咱们这哪是卖玻璃,简直是做跨文化翻译。”

“对。”刘好仃点头,“玻璃本身没变,可照进去的人,不一样。”

正说着,电话响了。海外事业部的小王来电,语气急:“刘工,营销方向能先给个框架吗?客户等着看方案。”

刘好仃看了眼表,又看了眼白板上还没收尾的分析图。

“跟他们说。”他顿了顿,“再等半天。”

挂了电话,小林皱眉:“不急?人家催得紧。”

“越急越不能乱。”刘好仃走到白板前,用红笔在“火候”二字外画了个圈,旁边写下一串问号:“德国人说precision,巴西人说calor,日本人说Kizuna(羁绊)?”

他回头:“咱们现在不是在写广告词,是在找心跳。三个国家,三颗心,跳法不同。听准了,才能搭脉。”

阿芳忽然抬头:“日本客户反复问老师傅,是不是……其实有点不信任自动化?”

办公室静了一瞬。

刘好仃没答,而是翻开笔记本,在“火候”。”

傍晚六点,初稿完成。三页纸,没一句口号,全是对照表:生产环节、文化映射、潜在共鸣点。他们决定先拿这三个国家当“测试组”,其他市场暂时挂起。

“就像调炉温。”刘好仃总结,“先稳三个点,整条曲线才有底。”

散会前,他从笔筒里抽出那张“我们烧玻璃”的纸条,剪成三小条,分别塞进三个信封。信封上贴着打印的小国旗:德国黑红金,巴西绿黄蓝,日本白红圆。

他拿胶水封口,动作很慢,像在封存三颗刚摘下的种子。

小林看着问:“这干嘛用?”

刘好仃把信封放进抽屉,只留一角在外,像是等着被谁抽中。

“留着。”他说,“等咱们想好怎么开口的时候,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