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顿了顿,又补了几个小字,藏在页脚,像是只写给自己看的。
方案初稿在中午前完成。三人围在桌前,逐条核对时间节点:
第1周:与再生资源站签订简易记录协议
第2周:清迈项目需求确认,启动首批模具预留
第3周:发布首期《车间日志》,附碳排放检测预约单
“时间紧。”阿芳说,“但能走通。”
“那就走。”刘好仃把草案打印出来,放在桌上,“签个名,不是立军令状,是做个提醒——咱们现在做的事,不只是为了厂里省电省钱。”
小林第一个签字,笔迹歪歪扭扭,像在画笑脸。
阿芳签得认真,名字工整地落在“公益”栏旁。
老张犹豫了一下,还是签了,末尾加了个括号:“(先试三个月)”。
刘好仃最后一个签。他没用黑笔,而是从抽屉里翻出一支旧钢笔,墨水有点干,写了两行才顺畅。签完名,他翻开笔记本,找到背面那三行字:
听过了。
记下了。
该传了。
他在
阿芳看见了,悄悄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发到团队群,配文:“RSC-002_声音的容器”。
没过多久,群里弹出一张手绘图:一个玻璃瓶悬在风中,内部亮着微光,像是装了一颗小星星。
刘好仃没看手机。他把笔记本合上,放进文件夹,轻轻压在方案封面底下。那本子边角磨得发白,封皮上还沾着一点磨砂玻璃的粉末,像雪。
下午三点,阳光移到了工桌中央。刘好仃起身,把方案打印稿钉在模具区公告栏上,底下留了一行空白:“欢迎提意见,不欢迎冷嘲热讽。”
他刚转身,阿芳追上来:“刘工,万一没人看呢?”
“有人看。”他说,“清迈的孩子会看,冰岛种树的人会看,还有那个在纸箱上写‘妈,我在深圳’的女孩——她也会看。”
“咱们不指望全世界鼓掌。”他笑了笑,“只要有人觉得,这世界还值得认真对待,就够了。”
小林抱着电脑走过来,屏幕上是刚做好的《车间日志》模板:左侧是废料重量照片,右侧是检测数据表格,最底下一行小字写着:“记录人:小林;日期:2025年4月3日。”
“要不要加个标题?”他问。
“不加。”刘好仃说,“标题太像宣传,咱们只做事。”
老张从工具箱里掏出一卷红色胶带,剪了一小段,贴在公告栏的方案标题旁,像打了颗星。
“就这么干。”他说。
会议结束,工桌恢复安静。刘好仃把文件夹放在最上层,笔记本夹在中间,像夹着一段未完的旅程。
窗外,一辆叉车正缓缓倒车,车尾轻轻撞上墙角的橡胶护垫,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文件夹边缘,一页纸被震得微微翘起,露出笔记本封皮下的一行铅笔字:
“第1季: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