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36集:新挑战:国际化品牌文化建设(2 / 2)

小武低头,声音轻得像风:“给我妈。她病了,我想让她知道,我在深圳,也有个‘家’。”

刘好仃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叫来模具组的师傅:“能不能做一款基础刻字款?不花哨,就一条直线凹槽,让用户自己写?”

师傅皱眉:“这得改夹具,还得调激光参数。”

“试试。”刘好仃说,“不为销量,为‘手写的温度’。”

师傅走后,小武低声问:“这样……不违规吗?”

刘好仃看着那只刻着“家”的瓶子,忽然说:“有些规则,是用来保护产品的。可有些时刻,产品本身,就是在重新定义规则。”

凌晨三点,车间只剩他一人。台灯的光圈像个小太阳,照着笔记本的一页。他写下:“文化不在我们嘴里,而在他们手上。”

窗外,天边泛起鱼肚白。

他合上本子,起身走向模具区。冷却架上,几只新下线的曲面瓶静静躺着,瓶身还带着余温。他拿起一只,对着灯照——光穿过玻璃,在地面投出一道微弯的线,像一道未完成的弧。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阿芳发来的消息:“文化差异清单初版整理好了,东南亚部分有17条禁忌,3条高共鸣点。其中一条是:‘容器不可断裂,象征家族不散’。”

刘好仃没回。

他把那只瓶子轻轻放回托盘,转身走向质检台。台面上,小武那只会“家”的瓶子还在。他拿起记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一行小字:“可刻字款——用户共创计划·第一版”。

笔尖顿了顿,他又加了一句:“不提供内容,只提供空间。”

晨光渐渐漫过窗台,照在瓶子上。瓶身的“家”字微微发亮,像被重新点亮。

刘好仃站在那儿,看了很久。

然后他拿起手机,打开工作群,发了张照片——那只刻字瓶,旁边是笔记本上那句“文化不在我们嘴里,而在他们手上”。

群里安静了几秒。

小林回:“懂了。我们不是讲故事的人,是递笔的人。”

阿芳发了个笑脸,后面跟着一行字:“那……要不要做个‘刻字故事征集’?让用户自己写,我们选十个,免费做。”

老张没发文字。

他传了张照片——是成本日报的背面,上面用红笔画了个小小的三角,底下写着:“可刻字款——试产预算预留5%。”

刘好仃看着手机,轻轻呼出一口气。

他转身走向车间门口,脚步声在空旷的厂房里轻轻回荡。路过那排曲面瓶时,他停下,伸手摸了摸其中一只的瓶身。

玻璃微凉,但那道刻痕,还带着指尖的温度。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那支旧钢笔,拧开笔帽,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当文化成为容器,光就有了方向。”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

像春天的雨,落在刚翻过的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