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朵从老槐树上蹦下来时,布鞋尖正踢到块被晒得发烫的鹅卵石。
她弯下腰揉了揉脚腕,抬头正撞进王阿婆家小孙子圆溜溜的眼睛——那孩子攥着半块烤红薯,被她突然的动静吓了一跳,红薯\"啪嗒\"掉在青石板上。
\"哎呦小祖宗!\"王阿婆举着锅铲从灶房冲出来,见是孙小朵,又松了口气,\"我当是隔壁李狗剩家的花狗来偷食呢!
小朵快来,阿婆新腌的糖蒜可脆生了——\"话没说完,她突然顿了顿,扯着嗓子朝后院喊:\"栓子他爹!
吃饭啦!\"
后院传来闷闷的应和声,王阿公抱着新编的竹篮晃出来,眼睛却还盯着篮底未完工的花纹。
小孙子蹲在地上捡红薯,王阿婆拍了拍他沾灰的后背:\"喊爷爷吃饭呀。\"孩子扁着嘴喊了声\"爷爷\",王阿公\"哎\"了一声,坐下来就往嘴里扒饭,竹篮还搁在腿上。
孙小朵蹲在门槛上托着腮,看这一幕像看皮影戏。
风里飘着糖蒜的酸香,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那年她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咬开壳才发现里头是空的。
她正琢磨着,肩头被人拍了拍,转头见萧逸抱着个缺了口的陶碗,碗底还粘着半颗饭粒。
\"看出门道没?\"萧逸蹲下来,用筷子头敲了敲碗沿,\"我在晒谷场蹲了一整天,张婶喊'吃饭'前摸了摸围裙角,李叔应'来了'时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他们像在背天书,每句都要先翻页。\"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时间和动作:\"昨儿刘二婶让闺女喊'爸吃饭',那丫头捏着衣角说'爸...吃饭',跟念课文似的。\"
孙小朵抓起他的本子翻了两页,忽然笑出声:\"你这跟菩提祖师查我作业似的!\"她手指划过本子上\"停顿半拍\"的批注,笑意慢慢淡了,\"祖师说过,神仙最怕的不是天雷地火,是人心冷成冰。
现在这饭香是热的,可人心...像隔了层蒸笼布。\"
萧逸望着远处冒起的炊烟,忽然想起孙小朵在石头上涂鸦的那句\"怕的是没人等\"。
他用筷子头戳了戳碗里的饭,米粒\"扑棱\"溅起一颗:\"仪式能搭起架子,可真心得自己长出来。
就像种桃树,光浇水不吹风,结的果子不甜。\"
当晚韦阳巡村时,月亮刚爬上东山。
他踩着青石板路往村尾走,忽见张家厨房窗缝漏出一线光——可张老汉去镇里卖山货,要后天才回,按理说不该亮灯。
他放轻脚步凑近,窗纸上映着个晃动的影子,不是人,是口铁锅的轮廓。
\"咚——\"
韦阳屏住呼吸。
锅盖上的铁环轻轻跳了一下,像有人用指节叩了叩。\"咚——咚——\"第三下时,隔壁李婶家传来\"哐当\"一声,是汤勺撞了锅沿。
他倒退两步,看见王婆家晾衣绳上的蓝布巾突然飘起来,摆了三摆又落下。
韦阳摸出怀里的《回音簿》,掏出炭笔在页角画圈。
张家、李家、王婆家,三个圈连成线;再走两步,赵家的铜壶嘴冒起细烟,和钱家的瓷碗轻碰,第四个圈落在线尾。
等他绕完全村,本子上已经画满交错的线圈,像张会呼吸的网。
后半夜他蹲在老槐树下,用枯枝在松软的土里挖了个坑。
月光透过树缝洒下来,把《回音簿》上的线圈照得发亮。
他轻轻把本子埋进去,拍了拍土:\"锅记得,比人记得好。\"
二郎神的铁铺这晚可没消停。
他把废锅挂上墙时还嘟囔:\"破铜烂铁挂着倒好看,省得占地方。\"结果半夜惊雷炸响,他被\"叮叮当当\"的动静吵醒——那口废锅的锅盖正发疯似的蹦跶,砸得铁皮墙嗡嗡响。
\"奶奶的!\"二郎神抄起铁锤冲过去,手举到半空又僵住。
那蹦跳的节奏有点耳熟——\"叮咚咚,叮咚咚\",像极了早年媳妇哄儿子睡觉哼的调儿。
他慢慢放下锤子,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见他眼角泛着水光。
第二天天刚亮,二郎神就拎着锅挨家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