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圣地的道场,坐落于云海之巅的一座孤峰之上,名为“见道崖”。
崖坪不大,仅有方圆百丈,地面是由整块的青色暖玉铺就,常年温润。崖边生着一棵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雨的古松,虬结的枝干如苍龙探海,伸入翻涌的云涛之中。一位须发皆白,身穿朴素道袍的老者,正盘坐于古松之下,双目微阖,周身气息与整片天地融为一体,若有若无。
他便是太一圣地的太上长老,玄阳真人。
苏沐云静立于玄阳真人面前,神态恭敬而专注。自从那日众师争徒的风波过后,她便开始了这种极为奢侈的“轮班制”学习。今日,轮到她来见道崖,聆听玄阳真人讲解太一圣地的不传之秘,《太一混元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玄阳真人的声音平淡而古老,不含丝毫烟火气,每一个字仿佛都蕴含着天地的至理,轻轻敲击在苏沐un的心湖之上,荡起圈圈涟漪。
他讲解的,是《太一混元经》的总纲,也是最晦涩难懂的开篇。寻常弟子,便是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参透其中一二。他本以为,以苏沐云的年纪,能听懂,能记住,便已是万中无一的天才。
然而,苏沐云的反应,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当他讲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时,苏沐云忽然抬起头,清澈的眼眸中带着一丝纯粹的疑惑,轻声问道:“玄阳前辈,经中所言,‘有’与‘无’,似乎是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境界。可晚辈在修行之中,却感觉到,在‘有’与‘无’之上,似乎还存在着一种更为本源的状态。”
玄阳真人缓缓睁开双眼,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讶异:“哦。你且说来听听。”
苏沐云沉吟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也似乎是在描述一种自己身体最直观的感受。
“晚辈的体质有些特殊,在感悟天地灵气之时,总能感觉到一种包容万物的力量。它既不是‘有’,因为它无形无相,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态。也不是‘无’,因为它又确实存在,是构成世间万法的基础。晚辈以为,这或许才是‘天地之始’的真正面貌,一种超越了有无,能够衍生万物的‘混沌’。”
她的话音落下,见道崖上陷入了一片寂静,只剩下云海翻腾的微风之声。
玄阳真人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真正震撼的神情。他定定地看着苏沐un,仿佛在看一个怪物。
《太一混元经》的最高奥义,便是参悟混沌,返本归元。那是只有历代圣主在即将羽化飞升之时,才有可能窥见一丝的至高境界。而现在,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女,仅仅是听了一个开篇,便凭借自身的体质,直指本源,道出了连他都需要穷尽百年才能悟透的真理。
这是何等恐怖的天赋。这已经不能用天才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道”的化身。
“好,好一个‘混沌’之说。”玄阳真人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炽热与欣赏,“你说的没错。有无相生,皆由混沌演化。你既有此悟性,老夫便不再拘泥于经文,今日,我与你论道。”
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场在整个通天学院历史上都堪称绝无仅有的论道,就在这见道崖上展开了。
不再是师长对弟子的传授,而是两个求道者之间,平等而深入的探讨。
玄阳真人抛出一个道法难题,苏沐云便能以她混沌道体的独特视角,给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解答。而苏沐云提出的一个修行困惑,玄阳真人也需要沉思良久,结合毕生所学,才能勉强为之解惑。
一老一少,一问一答,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抚掌大笑。道韵流转,仙音自成,崖边的古松仿佛也受到了感染,松针之上,竟有点点晶莹的露珠凝结,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就在两人论道渐入佳境之时,一个温润如玉的声音,伴随着一阵清风,从崖坪的入口处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