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169章孙策:乱世亦是良机……
富春乃扬州吴郡所属县城,富春侯即列侯之中最高等级县候。
东汉末年,朝廷会给功劳卓著之臣封赏侯爵之位,侯爵分为两种,分别是列侯和关内侯。
虽然都是封候晋爵,但二者之间差别甚大,关内侯乃荣誉性爵位,相当于准列侯;列侯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还拥有封地,享有食邑,经济上可以收取封地内的赋税,政治上可以自己设置官吏,而且后代子孙无需建功立业,只要无大过即可世袭侯爵之位。
所以一旦封为列侯,不仅自己受益,还能绵延至后世子孙。除了世袭爵位,还有许多隐形福利,比如让后代拥有富足的生活,可以延请大儒,让子孙接受优质良好的教育......
列侯也分为三种,分别为县候、乡侯和亭侯。
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有三十六个郡,郡内最高长官为郡守或郡丞,郡下设县,据考察,总共约七百余个县。
汉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央-州-郡-县-乡-亭’,拥有三公九卿的中央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地方政治管理体系,在秦朝政治基础上又有了更详细的划分。
所以列侯之中,县候的等级大于乡侯,乡侯的等级大于亭侯。
李世民替孙策父亲封赏的富春候正是列侯当中的最高等级,不过孙坚生前功勋卓著,这个侯爵之位,他名副其实。
孙坚已经逝世,孙策就会世袭富春候的爵位,日后孙策逝世,他的儿子亦会承袭。
“多谢陛下厚意。”孙策头裹白布,手里接过李世民封侯圣旨,坚毅的面色之下是难以掩盖的思父之痛。
“现如今时局动荡,出征在即,所以我就不能跟你一同回江东了,待天下平定后,我定会亲自前往伯父坟前祭拜他老人家。”李世民跟孙策说道。
孙策听后,眼里闪烁着感动的波光,同时替自己父亲感到欣慰。
孙策很清楚他父亲的为人和抱负,他在世之时,手提古锭刀,横扫黄巾匪贼和董卓暴臣,他至始至终都在坚持一个忠字和一个义字,对国家尽忠,对下属和百姓尽义。
哪里有贼寇,哪里有暴乱,他都会主动请缨,率领部将不惧生死,奋勇争先,前往平叛,总是能将那些无所不利的贼兵打得溃不成军。
对待下属和百姓,他也做到仁至义尽。
他的一生都在替汉朝廷奔波劳累,未曾停歇。
倘若他泉下有知,自己的付出得到陛下的亲自肯定,内心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伯符,你此番赶回江东,山遥路远,虽然荆州、扬州境内匪患基本已经铲除,但难免会有一些恶霸或者未清除干净的流寇,所以我在军中擢选了一些士兵,让他们跟着你一块回江东。”李世民并非担心流寇恶霸,因为那些人的坏都是明着来的,凭借孙策的武艺,这些人根本不足为惧。
李世民真正担心的是孙策之前平定江东,大杀四方,结下不少仇人,他的那些仇人自然没有他的胆识和兵力,不敢正面对敌,只能使用一些见不得光的伏击手段。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赶往江东之路路途不远,一路之上,险情难测,还是多带上一些随从安全。
“陛下,眼下庐州城缺兵少将,夏侯淳他们也随时都可能反攻,就不用再抽调士卒随我回江东了,我一人足矣。”孙策背起包袱行囊,拿起霸王枪,已经做好离开的准备。
孙策虽然不愿,但李世民坚持道:“庐州城你现在不用担心,咱们士兵多得很,而且我接下来就开始招兵买马,再说了只给你抽调了一小队人马而已。”
看到李世民执意如此,孙策不好再拒他的好意,便抱拳道:“多谢陛下好意,那我就先走了,待我招够二路兵马,定会尽早赶回。”
“好!一路之上,多加小心!”李世民拍着孙策肩膀道。
孙策点点头,转而背着行李潇洒地骑上战马,给李世民告别摆手,便带着一队侍卫奔往南方。
待孙策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远处山林,李世民才转身离开。
孙策回到江东,早早地就有人将消息告知吴夫人和孙权等。
得知孙策回来,头裹白布,众人又惊又喜。
喜的是好久不见他们大公子回来,惊的是,大家并不清楚孙策为什么头顶上裹着一个白布条,但是裹着白布条一般不是什么好事,大多情况都意味着有重要的人离世。
“大哥,你回来了!!”孙权得知孙策回来,丢下府中政务,连忙跑到门口迎接。
看到自己的二弟孙权,孙策面露欣赏,眼睛里多了些许温柔,“数日不见,着实又长高稳重了不少。”
“都是哥哥教导的好。”
孙策拍了拍孙权的肩膀,感觉他整个人身体还算结实,“不错,看来武艺功夫也没落下。”
“必须的。”
“母亲大人呢?”孙策询问道。
孙权听后,脸上的表情由喜转忧,“自你走后,母亲身体欠佳,一直不能起床,找了许多大夫替其诊治,皆毫无成效,现在就剩一口气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