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160章二凤采用赵云的以攻为……
倘若是以前的汉帝,他张辽宁可战死也绝不会向其茍且投降。
但几番了解下来,张辽察觉到这位汉帝并非像桓、灵二帝一般,只顾贪图享受,卖官鬻爵,不管黎民百姓和天下苍生。
相反,战场之上,他一往无前,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阵中,营救自己的将领,这份义气着实给张辽以深深地认知冲击,与他之前对汉帝的刻板印象发生激烈碰撞,最后将那些夹带私利恶意的谣言打得粉碎。
相信不仅是他,许多参与庐州城战役的曹军士兵亦都有此共识。
毕竟李世民亲自率军与他们对战已经不是一两次,每次的冲锋陷阵,他们都有目共睹,最让他拍案叫绝的还是那日庐州城外,他佯装中箭,翻身落马,以天子之身诱自己上钩。
以往的谣言成了他最佳的保护色,他们都大意了,毕竟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天子,竟然会用自己的性命作诱饵,他张辽输得心服口服。
张辽认真地分析了李世民种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绝对不是昏君!
昏君不会亲自冲锋陷阵在第一线!
昏君不会为了臣子安危,而深入万军之中,助其突出重围!
昏君更不会在有机可乘,杀死敌将之时,转身抛出橄榄枝!
置于他为什么被冠上昏君、懦弱的名号,肯定触动了那些造谣者的利益。
他们未必不了解汉帝身上仁德宽厚、爱才爱民的品质,却选择熟视无睹,颠倒是非,甚至恶意歪曲,持续抹黑。
因为他们不想世人追随汉天子,他们想在这个垂垂欲休的汉朝廷身上榨尽所有价值,待养肥自己以后,再取而代之,成为这个天下新的主人。
所以他张辽没必要书信给曹操,告知他汉帝的本性和英勇,因为那注定徒劳。
回想自己近日在曹营的待遇,张辽心绪复杂。
即使身为打工牛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他们想出人头地,想功成名就,甚至封侯加爵,但他们不想替暴君行恶,成为遗臭万年的‘爪牙’。
他们选择的主人可以不是最强的,可以不是最富的,但一定不能有原则性的错误,最起码大方向不能出错。
几经辗转,终于碰到了曹操。
张辽一直觉得曹操非常符合他心目中对于明主的要求,既有雄才大略,还不计出身,广纳贤才,甚至对他这个降将也予以重用,授予将军之职,守重要之城。
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他一直忠心耿耿,不计生死冲锋陷阵,一来立战功得封赏,二来就是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可谓一件浪漫至死的事情。
可最近,他的这份坚持却动摇了。
夏侯淳和曹纯的屡次怀疑试探将他的忠心一次次地按在地上摩擦、踩踏,他忽然觉得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显得着实有些可笑。
也许过不了多久,他可能会死在某些人臆想的通敌罪名之下。
人固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这种死法太过憋屈,他张辽内心倍感不服。
哪怕战死沙场他都毫无怨言,因为他相信曹操定会厚待赡养那些战死疆场将士的家属,但若是以通敌之名被斩杀,不但再也无法护佑家人,还可能会连累全族。
***
李世民和赵子龙、孙策率领众将士成功进入庐州城,并且在最后一刻将城门关上。
“子龙,想不到你还活着,我和伯符都担心死你了。”李世民看着赵子龙,眼睛里都是失而复得的惊喜。
赵子龙笑了笑,“我没有死,只不过中了夏侯淳的疑兵之计,所以我们一直在那里与他们遗留的队伍隔山对峙,待发现端倪后,发现他们大军早已撤离,幸亏公瑾认真分析,断定夏侯淳会率军来攻打庐州城,所以我就率领轻骑驰援而来。”
听到周瑜二字,孙策顿时眼前一亮。
赵子龙没死,周瑜也还活着!!
“子龙,你说公瑾他也没死?那他人呢?”孙策惊喜地问道。
赵子龙看向孙策:“周瑜他身受重伤,虽然已经恢复了大半,但我怕他连日奔袭太过辛苦,伤势加重,所以让他率领步兵随后赶来。”
听到这里,孙策和李世民都放心了。
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赵子龙没死,周瑜也没有死!这个消息简直比守住庐州城还让人高兴。
“你们兵力有限,曹军兵力是你们的数倍,这个仗你们到底怎么打得呀?竟然还剩这么多士兵?”李世民反应过来后,不敢想象地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