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1章 第 81 章 子龙:他是一位明君……(2 / 2)

“我准备继续南下,趁势拿下整个交州,再北上攻打曹操,夺取许都,最后再一统天下!!”孙策站起来,气势豪迈地对天说道。

“恩公,你有什么打算?还是想着去刘协那里吗?”

赵子龙看着李世民,心想刘协本尊就在此呀!

“嗯,我准备等参加完仲谋的婚礼就去。”

孙策想到自己弟弟马上要大婚,他们的父亲已经战死沙场,他作为一家之主肯定得回去帮弟弟操办,要不然,弟弟内心肯定会失落。

恰逢所有丢失的城池都已夺回,他们正好可以放心赶回庐江。

“恩公能够参加舍弟大婚,实在荣幸之至。咱们择日启程,赶回庐江。”孙策开心地说道。

赵子龙接着问道:“伯符,你刚刚不是说要趁机南下,收复整个交州吗?难道你不亲自去?”

“交州本就人口稀少,此次两军交战,交州损伤惨重,更兼没了左慈,根本不用我们亲自在这里,只要太史慈、张彦等人足矣,咱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孙策跟赵子龙说道。

赵子龙也明白孙策的意思,交州之地,纵然广阔,但并无大将能臣,加之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想要夺取,相对容易。

反观北面曹操,兵强马壮,人口众多,加之曹操善于用人,颇懂兵法,屡克强敌,文臣武将众多,更该重视。

赵子龙心想:果然英雄所见略同,孙伯符所想竟跟陛下如出一辙。

“大哥,你跟在刘协身边,对他秉性志向应该有所了解,你觉得他接下来会有什么举措?”周瑜和孙策共同望向赵子龙。

赵子龙心想既然周瑜他们这么想了解刘协,正好可以将英明的陛下介绍给他们。

倘若他们不问,自己主动介绍,无论如何情真意切,别人亦误以为言过其实。

但是对方主动询问,结果则大不相同。

“陛下跟二位的看法不谋而合,他也认为应该趁机北上,直取许都,先灭曹操,再灭群雄,另外,他还有意跟江东联合,共同北上。”

子龙此言表明,他愿意当这个穿线搭桥之人。

李世民在一旁听着,嘴角微微上挑,心中暗想,子龙还可真会说话。

“我与公瑾亦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苦于对刘协缺乏了解,只听江湖传闻,他软弱无能,缺乏大志,所以不敢妄下决断,大哥,我们都相信你,你觉得刘协此人如何?”孙策、周瑜的父辈皆食汉禄,若不是汉室衰微,卖官鬻爵,鱼肉百姓,汉吏暴政乱行,他们也不会割据一方。

李世民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偶尔端起酒杯,聆听几位好大哥当面蛐蛐自己。

“一开始,我跟二位贤弟的看法一样,当我真正遇到他,方才发现世人对他的误解着实太深。想我十六岁就仗剑走江湖,我一直希望遇到一个既有英雄豪气,又仁德爱民的主公,可惜天不遂人愿,后来遇到公孙瓒,但是他颇看重出身,还有诸多种种,不便多言,后来便出走离开,辗转多年,终于遇到陛下,方才发现他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明君!”

十六岁仗剑走天涯,妥妥的少年英雄!

纵然赵子龙讲得平淡无奇,但是孙策、周瑜已经想象到许多赵子龙惩强扶弱的画面,心里满满的都是崇拜之情。

“大哥刚刚说找了十几年,才发现刘协是你想要找的明君,能否具体地讲一下,到底他的哪些做法让你如此钦佩?”孙策好奇地问道。

虽然相处时间甚短,但是孙策、周瑜能感觉出来,赵子龙此人虽然宽厚平和,但他内心很有原则,入不了他的眼,他断然不会同流合污,能够得到他如此评价,定是有不凡的过人之处。

李世民将子龙的话都听到了心里,他感觉很意外,想不到自己在子龙心里评价这么高。

纵然这其中有故意拉拢孙策、周瑜的成分,但李世民心里还是感觉暖暖的,嘴角亦不自觉上扬。

“首先,他爱民如子,他时常讲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告诫众将,只有重视百姓,才能天下安定。为此,他轻徭薄赋,给鳏寡孤独发抚恤等;其次,他善于用人,无论出身豪门士族,还是阡陌农夫,他都一视同仁。诸葛亮,躬耕于南陇,他三顾茅庐,荀彧被困曹营,他设法营救,并保全其家人;我出身寒门,但是当日就封我为大将军!”赵子龙说到此处,眼里忍不住泛出激动神色。

他奔波前半生,讨董卓、灭黄巾、除山匪、灭盗寇......做了不少保境安民的事情,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一直没混出名堂,也没有哪个主公收留,更别说封将了,连个百夫长都没混上。

人们总是对那些在自己极其落魄之时给与援助之人,感恩戴德,更何况直接提拔为大将军这样的知遇之恩呢,赵子龙自然会舍命相报。

“倘若真是如此,刘协还可真是有超强的识人本领!”孙策扪心自问,如果是他,对一个藉藉无名之人,根本不可能当日就封为大将军。

周瑜继续问道,“还有呢?”

“其三,重视文化教育,荆州境内,多有学堂,他积极推行新型纸张,代替书简,方便大家书写记录,促进文字传播交流,提高百姓文化水平。”

“这事我有印象,之前刘协曾经给我写过几封信函,我见过那种纸张,的确轻薄,方便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