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95章 我不是不接招,是换种打法(2 / 2)

但他们已经开始慌了。

因为他们开始用了最拙劣的手段——造谣、抹黑、恐吓。

而这一切,恰恰说明我们踩到了他们的痛处。

夜深了,我回到出租屋,打开电脑准备复盘今日数据。

屏幕亮起的瞬间,邮箱提示音轻轻响起。

一封新邮件,无标题,加密附件。

发件人是一个陌生邮箱地址,但加密方式却是刘培训师教过的那种特殊哈希协议。

我盯着那封邮件,心跳慢了一拍。

手指停在触控板上,没有立即下载。

窗外,城市依旧灯火通明。

可我知道,有些光,正在悄然改变方向。

深夜,我收到刘培训师发来的加密文档。

那封邮件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像一块沉入深海的石头。

没有标题,没有正文,只有一串由数字与字母交错组成的哈希码作为附件名——那是我们之间约定的暗语。

只有她知道这种加密方式,也只有在真正危急时刻,她才会启用它。

我盯着屏幕,心跳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线拉紧了。

手指悬在触控板上方,迟迟未动。

打开它,意味着正式踏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不打开,则可能错失唯一的先机。

“林致远,你已经没得选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解密程序跑完三分钟,文件终于展开。

PDF封面赫然写着:《群体创伤干预中的权力滥用案例分析》。

字体规整,排版专业,落款是某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报告编号。

可翻开第一页,我的脊背就窜上一股寒意。

每一页都像刀片,割开伪装温情的表皮——

2016年,东南亚某国灾后心理援助项目,一家跨国企业以“志愿者”身份进入难民营,借心理咨询名义采集居民生物信息、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网,最终用于精准投放信贷产品,导致大规模债务危机;

2019年,非洲某地社区重建计划中,所谓“公益AI助手”通过语音访谈收集方言口音与情绪数据,被转卖给安防公司,用于开发边境监控系统;

2023年,南美贫民窟的心理疏导APP,在用户不知情下记录定位轨迹和夜间活动规律,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强拆前的风险评估工具……

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有一个看似高尚的口号:“我们来帮助你们。”

而手法,竟与眼下发生的一切如出一辙。

我猛地合上电脑,胸口闷得像压了块铁。

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嚣,霓虹灯在雨后湿漉漉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光痕,可我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异化——慈善成了探针,关怀成了扫描仪,而最需要光的人,正被悄悄标记为“可利用资源”。

刘培训师的语音留言紧随其后响起,声音低沉却清晰:“他们在复制国外模式,打着心理支持、社会融合的旗号,实则构建底层行为数据库。但这次,我们有预判。”

我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夜灯地图上那些闪烁的小红点——独居老人王姨每晚十一点准时起身喝水的身影,环卫工老周凌晨三点推车经过桥洞的路线,还有那个总蹲在便利店门口写作业的小女孩……他们不是数据,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而现在,有人想把这些微弱的光,变成可以交易的坐标。

不行。

我不能再一个人冲在前面,用血肉去挡子弹。这一仗,必须换打法。

第二天凌晨两点,我骑车穿过老城区狭窄的巷道。

风从断墙间钻出来,带着陈年尘土和潮湿水泥的气息。

头盔护目镜上凝着薄雾,我抬手擦了擦,继续向前。

目的地是一处废弃居委会门口的长椅,按计划,我要把一份伪造的《高风险人群分布初筛报告》留在那里。

真正的接收者,是赵顾问安插的一位“热心市民”——一个常在社区做义工的老教师,实则是他多年布下的线人。

我停下车,将文件夹塞进防水袋,轻轻放在长椅角落,并用半块砖头压住。

然后退到街角阴影处,熄灭车灯,静静等待。

十分钟,二十分钟……

就在我以为今晚无果时,远处传来脚步声。

那人穿着旧棉袄,提着保温饭盒,动作自然地坐下歇脚,目光扫过四周后,迅速将文件取走,塞进饭盒夹层。

紧接着,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从未登记在案的保密号码。

我没有追,也没有撤离。

反而摘下头盔,任冷风吹乱头发。

远处天边泛起一丝灰白,一辆巡逻警车缓缓驶过,顶灯划破黑暗,像黑夜睁开了眼睛。

这一局,我不再是靶子。

而是诱饵背后的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