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80章 他们删了我的视频,但删不掉那碗热粥(2 / 2)

我没说话,把屏幕锁上,放进口袋。

风开始转暖了。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条陌生短信,指尖微微发紧。

“我是C9便利店现在的店员,那段监控……我还存着一份。”

短短一句话,像一根火柴划破了浓雾。

我立刻翻出通讯录,却没敢马上回拨。

这个人是谁?

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又凭什么信任她?

可如果这是陷阱呢——李维汉的人故意放出风声,引我们重新上传视频、暴露残余数据源?

但直觉告诉我,这不是假的。

那家C9便利店,是我在寒冬夜送粥最多的地方之一。

摄像头正对着门口台阶,拍下了我扶起醉酒流浪者老吴的那一幕——也正是这段影像,成了《热粥》系列的第一个爆款视频。

后来平台封杀时,我以为所有备份都断了。

可若有人私下留存……尤其是那个每天默默看着我来来去去的夜班店员……

我转头看向许念:“别回复,先查号码归属。”

她点头,迅速打开加密查询通道。

几秒后,眉头微动:“注册身份是本地户籍,手机号实名认证叫周小芸,十九岁,今年刚从职校毕业,在C9做轮班兼职。”

不是李维汉常用的空壳账号,也不是外包水军的批量号段。

“她看过我们的视频。”许念低声说,“不止一次。IP记录显示,过去三个月里,她用这个号码登录过七次‘夜灯屋’旧站缓存页面。”

我的心跳慢了一拍。

有些人从不发声,却一直记得。

他们藏在城市的褶皱里,不被看见,也不愿张扬——可正是这些人,最清楚什么是真。

就在这时,安全顾问赵发来的语音消息进来,只有十七秒:“日志已投递。举报平台上一秒触发自动受理编号,监察系统回执生成。对方IP还在删数据,动作越来越急,已经开始覆盖底层日志。”

我闭上眼,脑中浮现出那张误操作截图:市民政局某处级干部办公终端,凌晨两点三十四分,登录跨部门协作后台,调取“历史流浪人员家庭关联分析”报告——这份文件本应锁在档案室铁柜中,仅供线下查阅。

而它唯一的用途,就是筛查哪些流落街头的人“无亲可依、无案可查”,便于某些项目申报时标注为“有效救助转化率”。

他们不是在帮人,是在用人命凑数字。

更讽刺的是,那份报告里,很可能就有我的名字。

“他们怕了。”我对许念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真正让他们坐立难安的,从来不是一段视频,而是有人开始追问:这些流浪者,原本是谁的儿子?谁的父亲?”

评估师张随后发来一张图:市政监察官网的匿名举报入口,状态更新为“材料初核中”。

按照流程,七十二小时内必须移交责任单位。

而一旦启动调查,那个异常登录的IP将无法再被解释为“系统误读”。

但我们不能停。

第二天上午九点,B7区社区值班室监控画面传来异动。

一名穿灰色西装的男人悄然进入,手持读卡器接入主机端口,动作熟练地拷贝数据。

他以为自己很隐蔽,却不知道整间屋子的电路早在昨晚就被赵顾问重新布线——所有外接设备行为都被镜像记录。

而我留下的那个未命名文件夹,“林致远_备份_勿删”,静静地躺在桌面中央,像一座祭坛上的遗物。

里面只有一张照片。

十五岁的我站在老家门前,身后是我父亲。

他还没秃顶,脸上有笑,手里还拎着一袋米。

阳光落在门槛上,也落在他肩头。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健康的样子。

我知道他们会带走这张图。

他们一定会想:这是情感软肋,是可以用来反向追踪家族关系链的突破口。

但他们不会明白——

这不只是回忆。

这是开端。

当晚,我独自回到老宅。

父亲卧病多年,早已记不清事。

我跪在地上,伸手探进床底,摸到一个硬壳物件的边缘。

积灰厚重,边角焦黑,像是曾被火烧过一般。

我没有立刻拿出来。

只是静静坐着,听着窗外风吹树叶的声音。

有些真相,不该由别人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