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6章 无所畏惧(2 / 2)

“难道这是新型石炮?”马政内心掀起轩然**,敌军拥有这般利器,难怪敢于挑衅。

别说一座青州城,若是石炮数量充足,即便是东京汴梁城,恐怕也难以抵挡。

就在马政震惊之际,梁山军队迅速完成调整,很快开始了第二轮射击。

一颗颗重逾百斤的泥弹划过长空,伴随着尖锐声响,再度猛烈撞击青州城。

一枚硕大的石弹正中女墙,附近的城垛连同几名守军被彻底摧毁。

碎片四散飞溅,伴随阵阵惨叫,已有十余人受伤。

接着……

第四轮……

伴随着每次石弹的坠落,青州城中的官兵士气便跌落一层。

此时的城墙上,敢露头的人,确实值得称作勇士。

马政也不敢再留在城头,早在第三轮石弹来临前,他便匆忙撤离危险地带,快步赶往府衙寻找杜充。

杜充回到府衙后,被吓得脸色发白,暗想梁山的石炮如此猛烈,该如何应对?

他看得分明,在梁山石炮的攻击下,即便城墙未塌,官兵的士气也必定低落,若敌军趁机攻上城头,谁能阻止?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撤!”杜充心中思索,随即命令心腹收拾近期搜刮的财物,以防情况恶化,立即逃往登莱。

这时,下人报告马政回来了。

杜充一听,急忙赶到大厅,见到马政后急切询问:“马大人,当前局势如何?”

马政擦着汗答道:“敌军石炮威力巨大,我们隔着两百步只能被动挨打。

现在已有不少伤亡,大军士气低落,不知大人有何打算?”

杜充听完这话明白了马政的想法,轻咳一声说道:“敌众我寡,我军难以抵抗,眼下只好放弃青州。”

“马大人,这不是逃跑,而是保存实力,在登莱两地与敌人周旋,哪能只顾一时得失?”

杜充语气坚定,表情严肃,让人不得不信服。

马政也已无斗志,当即表示:“那我去下达撤退命令,至少要集结一部分兵力,才能退往登州和莱州。”

杜充跺脚说道:“马大人,你太糊涂了!现在敌人正攻城,你去召集军队,岂不是浪费时间?”

“一旦让敌军发现,派大军进城,我们还能逃脱吗?我们带上亲卫,即刻从东城门离开。”

马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点头同意,毕竟官军的石炮根本无法触及对方。

只能挨打而无法反击,对士气打击太大。

况且敌人的石炮威力极强,每一次命中都如同**般震撼,令官军毫无反击之力。

当下,杜充与马政不顾士卒还在城头坚守,仅率两三百兵马,悄然从东城门撤退。

此时城北在飞石炮的猛烈攻击下,青州北面的城墙已是满目疮痍,布满了触目的裂痕。

仿佛这座坚不可摧的壁垒即将崩塌。

徐悟锋下令稍作休整,让工匠检查石炮是否受损,以免使用时出现问题。

毕竟抛射上百斤的石弹,部件难免会有损耗。

然而,青州城头突然喧哗起来,梁山众人不明所以。

不久,只见城头升起一面显眼的白旗。

白旗作为投降标志,起源于秦朝。

秦崇尚黑色,白色为黑色的对立色,象征臣服。

后来此传统流传下来。

徐悟锋见到这一幕略感惊讶,没想到青州官军如此干脆投降。

青州以意料之外的方式被攻克。

徐悟锋本以为至少需要数日才能拿下青州,却没想杜充和马政如此果断,仅仅半天便弃城而逃。

主将一走,消息迅速传至城头,守军本就低迷的士气瞬间瓦解。

最终,一部分选择投降,另一部分则从东门逃离。

徐悟锋得知详情后,对朝廷官员的怯懦感到无奈,同时遗憾杜充逃跑速度太快。

梁山大军进城后,先张榜安抚百姓、安排俘虏。

随后,徐悟锋命令呼延灼南下夺取临朐县,张清、扈三娘向东追击逃兵,同时进攻寿光。

……

青州城东,七八辆马车组成的车队渐行渐远。

其中一辆马车上坐着一位年轻妇人,身穿鹅黄色长裙,约莫三十多岁,面容端庄秀丽,散发着知性之美。

赵员外现任莱州知州,其妻李氏原居乡间,生活平静安逸。

不料年初以来,梁山势力愈发猖獗,不仅攻陷多地,更以少胜多,大破高俅所率十万大军,公开反叛。

短短数月间,梁山军便兵临青州城下。

李氏心中忧虑重重,年初时丈夫赴莱州上任,她本欲同行,却因整理家中珍藏暂留青州。

李氏性情淡泊,除却几箱典籍并无他物让她难以割舍。

青州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历代古器多有发现。

赵李夫妇在此定居多年,收集了不少碑帖书籍及珍贵文物,如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发现的古觚古爵等,皆为难得之物。

此外,他们还保存了多年撰写的手稿,仅这些物品便需七八车装载。

因局势紧张,李氏不得不将部分重要物件藏于地窖以防万一。

清晨启程后,途中偶遇溃逃士兵,虽心生恐惧,但庆幸自己的车队满载书籍古玩,未引起溃兵注意。

李氏得知杜充、马政等人弃城而逃,导致青州失守,不禁愤慨:“堂堂朝廷官员,竟如此胆怯,眼睁睁看着贼寇得手,实在令人痛心。”想到远在莱州的丈夫,她虽忧心忡忡,但也暗自祈愿,若战事波及莱州,丈夫能坚守岗位,不负职责。

无论如何,绝不可效仿那些贪生怕死之人,抛弃城池仓皇逃离。

“若你不幸遇难,我会为你守孝尽礼,将《金石录》整理出版,让你的英名永存,不愧对忠义二字。”

李氏再次叹息,这是最糟糕的情况,她当然不希望丈夫遭遇不测。

然而身为莱州知州的他,肩负着守护疆土的重任。

怀着忧虑的心情,李氏继续前行。

这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李氏回首望去,只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缓缓靠近,人数约有数千,个个身披整齐铠甲,刀剑闪耀寒光,散发出一股肃杀之气。

李氏稍感惊讶,看到队伍前的两位首领,一男一女。

男子背后立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梁山泊义士张清”。

那女子年约二十出头,发髻高挽,佩戴金钗,脚踏华丽鞋履。

红色纱巾衬托着精致的铠甲,腰间系着丝带。

她身后同样有一面大旗,上书“梁山泊义士扈三娘”。

“这是梁山贼寇!”

李氏心头一紧,尽管经历过诸多波折,但面对如此气势汹汹的梁山兵马,仍感到紧张不安,额头渗出冷汗。

她所雇的车夫们更是面色苍白,有些人甚至瘫坐在地,神情恐惧。

扈三娘注意到李氏,见她气质出众,满身文雅气息,不禁心生亲近之意。

如今青州并不安宁,这位妇人身旁只有几个车夫,连一个护卫都没有,竟敢携带大量财物外出,难道不怕遭到匪徒抢劫?

“吁——”

扈三娘停下战马,向李氏行礼问道:“夫人,在路上是否遇到从青州逃出的士兵?”

李氏努力保持镇定答道:“确实遇到了一些,不过他们已经往潍州方向逃窜了。”

扈三娘点点头,接着询问:“敢问夫人尊姓大名?不知您此行目的地为何处?青州城外有不少散兵游勇,请务必小心。”

李氏见扈三娘容貌秀丽,举止温和,心中恐惧减轻了许多。

“怎会有如此美好的女子,竟加入梁山成为贼寇?”

李氏心中疑惑,随即说道:“妾身姓李名清照,原籍齐州,现居青州,打算前往莱州寻夫。

听说梁山泊替天行道,想来不会为难于我。”

这女子正是李清照,她在青州颇有名望。

此刻她自报姓名,意在让梁山的强人们不要为难自己。

“李清照!?”扈三娘和张清听到后,目光惊讶地落在这位妇人身上。

扈三娘眨眨眼,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仿佛追星族见到偶像一般,问道:“您可是写下《如梦令》的那位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年少时随父居于东京,十几岁时便已在词坛崭露头角,创作了这首《如梦令》。

此词一经问世,立刻震动了整个京城,当时的文人无不赞叹,也让李清照声名鹊起。

李清照行礼后答道:“正是在下,姑娘也知晓我的名字?”

“果然是李大家!早就听说李大家住在青州,没想到今日竟得相见!”

扈三娘面露喜色,接着说道:“李大家,您携带许多物品,身边又无护卫,这样确实太过冒险。

不如暂留青州,如何?”

“这……”李清照听后,略显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