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听闻消息后十分震怒,据身边的侍从透露,他当时砸了不少物品,但之后渐渐平复下来,只是脸色铁青,沉默不语。
随后童贯自西北归来,赵佶立刻召见了他,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起初,梁师成认为赵佶的愤怒源于对高俅去世的悲痛。
高俅不仅是位受宠的大臣,更是赵佶早年潜邸时期的玩伴,在赵佶担任端王时就已成为其贴身随从,日日相伴。
赵佶即位后,逐渐提拔高俅,直至他成为从二品官员,掌管禁军,可以说将大宋半数的安全交托于他。
高俅的离世让赵佶震怒数日实属正常,梁山这伙无视王法的匪徒必将承受赵佶的雷霆之怒。
梁师成原以为赵佶上朝后会迅速下令征讨梁山,可上朝时赵佶依旧未发一言,这令梁师成意识到,赵佶的愤怒并非仅因高俅之死。
经过多次权衡,梁师成低声劝道:“陛下节哀,高大人忠心报国,虽死犹荣,请勿伤及龙体。”
“不如再调遣大军,剿灭梁山匪徒,以此告慰高大人英灵。”
赵佶瞥了梁师成一眼,神情稍显柔和,这些宦官确实对他忠心耿耿。
若宫中能再多几位如梁师成、童贯这般能干的内侍,那该多好,省得被朝廷大臣所蒙蔽。
赵佶心中感慨一番后,沉声道:“徐悟锋在京东之地轻易击败二十万禁军,想必实力不容小觑。”
长久以来,朕所听闻的尽是四海升平、黎民安泰。
朕问诸位,难道是因为去年突发天灾,致使百姓难以维生,才不得不随波逐流?此刻众人才察觉,皇帝为何如此震怒。
宿元景等忠正之士见圣上渐有明辨是非之心,皆面露欣慰之色。
当前朝廷大权旁落,若陛下此次能够整治奸佞,任用贤良,国家复兴亦指日可待。
宿元景思忖片刻,出班启奏:“近年来政令更迭频繁,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盗匪猖獗,梁山草寇更是祸乱多年。
尤其自徐悟锋为匪首后,其势力愈发嚣张,近两载肆虐济州,朝廷屡次征讨均未果。”
赵佶冷眼相视,心中自有一番考量。
蔡京、高俅、王黼等人虽为弄权之辈,却因行事风格与己相近,且具备一定的治政才能。
他们既可助理政务,又能遏制朝中直言规劝者,使朕得以从容于书画雅趣间。
尽管身为天子,朕对书画艺术及逸乐之事仍抱有极大热忱。
若清廉正直之臣掌控朝纲,则朕恐难有闲暇沉浸其中。
蔡京等人深知朕意,常以太平盛世、民生无忧之说取悦于朕,以便朕安心游乐。
然朕并未全然信赖他们,故多次贬黜蔡京,日前又将其罢免。
朕非愚钝之人,深知大宋基业百多年,前代君主亦皆勤勉治国。
朕并不天真到以为国家如蔡京所言那般繁荣,但百姓生活也不至于困顿至此,因此暂且欲享一时欢愉。
为防蔡京等独揽大权,朕亦保留宿元景等清流之臣,使其偶尔进言,以资参考。
赵佶未曾察觉,由简入奢容易,由奢返简却难。
一旦沉溺于奢靡生活,再回归节俭实属不易。
赵佶失望地望着宿元景,质问:“你既然知晓诸多内情,为何未向朕呈奏?”
宿元景急忙回应:“臣已多次上奏,陛下亦有御批。”
赵佶回忆起之前征讨梁山时的事,确实因疏于朝政而遗漏了不少奏章。
然而,赵佶并不清楚,即便亲自审阅,梁师成也会筛选性地呈递奏折,有关匪患的奏折他根本无法得见。
赵佶并未将此归咎于自己,只是一瞬愣神后便继续说道:“你可知朕的江山已岌岌可危?”
宿元景连忙回答:“梁山贼众虽多,百姓虽苦,然臣以为不至于动摇国本。”
“只是臣万万没想到禁军如此不堪,致使徐悟锋之事愈演愈烈。
若早知如此,臣即便赴死,也会进言劝阻。”
赵佶这才稍显释怀,若宿元景直言天下将乱,他定会追问为何不以死相谏。
在他心中,宿元景是他信赖的忠臣,理应为其尽忠。
若宿元景无法做到这一点,便无存在的必要,他毫不在意将其作为警示之例。
环顾朝堂,赵佶突然发现张克公不在场,便询问:“张克公今日缘何缺席?”
宿元景答曰:“陛下,张介仲身染疾病,卧床已有半月余。”
赵佶追问:“张克公病情究竟如何?如今京东局势不稳,正需他这样的忠臣。”
宿元景回禀:“臣日前探望,其家人称病情不容乐观。”
赵佶眉头深锁,京东巨寇作乱,一向刚正敢言的张克公竟也病倒不起,令他心生不安。
赵佶继而提及:“济州知州张叔夜乃张克公族兄,眼下贼寇肆虐济州,不知张叔夜近况如何?”
中书侍郎侯蒙出列,向皇帝禀报:\"启奏陛下,高太尉战败后,贼寇攻陷济州,张叔夜与其二子均遭俘虏,至今生死未卜。”
赵佶叹息,对张克公的忠诚印象颇佳,得知张叔夜父子如今一个病重,一个被俘,心中满是感慨。
环视群臣,赵佶觉得这班大臣无一人令他满意。
王黼察觉到赵佶的目光,虽新任此职,却深知一旦被追究,他也难辞其咎。
于是他急忙说道:\"陛下,据逃回的溃军所述,梁山贼寇不过四五万之众,皆因高太尉用兵不当,致使大军失利。
如此小股贼寇,绝不可能动摇我大宋根基。”
王黼意在安抚赵佶,避免追究天下动荡的责任,这样他便能免于罪责。
故而将责任归咎于高俅,试图让赵佶认为是高俅无能,而非天下真乱。
其他奸臣随即附和王黼之言。
梁师成亦在一旁说:\"陛下不必忧虑,天下大致安稳,不过是一些小股匪寇作乱,实不足为患。”
宿元景见奸臣再次哄骗赵佶,深感忧虑,若不制止,恐赵佶懈怠,仍沉溺享乐。
宿元景毅然道:\"陛下,臣有本奏。”
梁师成、王黼等人见宿元景突然发话,皆投以警告眼神。
赵佶心情稍缓,问:\"爱卿有何事,但讲无妨。”
宿元景明白那些警告之意,但为了大宋江山,今日不得不直言。
宿元景道:\"臣听闻河东有巨寇田虎,聚集数万叛民,现已攻占晋州数城。”
京城西部的房州,有个人叫王庆,他公开占领了房州和均州,朝廷多次派遣军队前去平定叛乱,但全都失败了,此事恐怕已经闹得很大。
赵佶刚有所好转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他的脸色从红变成紫再转黑,眼中只剩下愤怒。
听闻宿元景所说的话后,众人意识到情况不妙,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赵佶。
一时间,大殿内寂静无声,只能听见赵佶沉重的呼吸声,这更让其他人不敢抬头。
只见赵佶怒不可遏地喊道:“这些叛逆之徒!为何四处都有逆贼?为何你们隐瞒不报?难道要让他们肆意妄为,你们也要随波逐流不成?”
“如此大事居然敢欺瞒朕。
来人,将文武百官拉出去斩首示众。”
殿外负责守卫的侍卫听到赵佶的命令,立刻涌入大殿,将文武百官团团围住,但无人敢轻举妄动。
王黼等人见赵佶如此震怒,急忙跪倒在地,哭喊着求饶。
赵佶见侍卫迟迟不动手,怒斥道:“你们没听见朕的旨意吗?难道你们也想违抗圣命?”
这些侍卫是皇帝的近卫军,由宿元景和陈宗善指挥,他们对赵佶忠心耿耿。
见赵佶决心已定,侍卫们不再犹豫,开始驱赶文武百官。
众人见到这阵势,心中恐惧,若真被押出去,难保不会真的被处死,于是不顾颜面,痛哭流涕地求饶。
就连宿元景、陈宗善等人也被吓得不轻。
梁师成灵机一动,突然跪倒在地,连连磕头,悲切地说:“陛下请珍重龙体,老奴这就去处理。”
说完,便毅然决然地向外走去。
赵佶见状,皱眉喝止梁师成:“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梁师成泪流满面,哽咽着道:“老奴承蒙皇恩,身为宦官得以升任二品官职,本当为陛下鞠躬尽瘁。”
“老臣愚钝,原以为那些草寇只是跳梁小丑,陛下既已收复燕云十六州,达成太祖、太宗遗志,自当随后剿灭这些匪患。”
“不想竟惹得圣颜大怒,老臣无地自容,唯愿一死以表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