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2章 快撤入门洞(2 / 2)

巧合的是,沁源县距离晋州并不遥远。

得知田虎占领晋州数座城池后,徐京只能徒呼奈何,毕竟没有朝廷的调令,他无法调动部队离开威胜军辖区。

无奈之下,他只能将这一情况上报至东京朝廷。

蔡京得知这两条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尽量隐瞒。

暂且不论田虎之事,单说王庆公然攻取两处州府,其行动比梁山还要早,这让蔡京颜面尽失。

要知道,括田法最初正是在京西汝州推行的。

如今京东因括田法引发梁山之乱,若皇帝再知晓京西出现王庆,蔡京恐怕会寝食难安。

当下东京城内,因梁山义军起事,一场声势浩大的行动正在展开,目标直指蔡京和杨戬。

此行动由太学生们率先发起,他们冲在最前线。

然而,蔡京认为幕后定有其政敌操控此事。

学生们往往热血沸腾,慷慨陈词,热衷讨论国家大事,却又容易被**,显得不够成熟稳重。

自从大名府两次失守的消息传来,对蔡京的指责便不曾停息。

朝廷中的官员一开口,京城内的太学生便再也按捺不住,开始议论纷纷。

特别是梁山义军的消息传至东京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呼声愈发高涨。

他们起初只是痛斥蔡京等人的奸佞行径,后来更是上书规劝赵佶,建议他远离奸佞,广开言路。

言辞间暗含之意非常明显:赵佶虽有过错,但盗贼横行的责任在于朝廷内部的奸邪之人。

只要除去蔡京、杨戬之流,赵佶仍不失为一位明君。

因此,东京城内掀起了轩然**,众多人士被卷入其中,有人主动参与,有人被迫卷入。

秦桧便是主动投身于这一浪潮之中的人之一。

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进士出身者,两年前通过科举考试,任太学学正。

此刻夜深人静,烛火通明,他正伏案疾书,一丝不苟地抄录着某些内容。

那些细如蚊足的小楷字迹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他却毫无倦意,反而面露喜悦。

对此,他的妻子王氏颇感不满。

两人成婚已有一年,但王氏仍未有身孕,这让她的心理压力倍增。

近期东京城内风云变幻,太学生们的活动日益频繁,秦桧也忙得不可开交,渐渐疏忽了家庭生活。

王氏的祖父曾是宋神宗时期的重臣王珪,而她本人则是权宦童贯的养女。

现任枢密使郑居中正是王珪的女婿,即王氏的姑父,同时郑居中的堂妹又是赵佶的宠妃郑贵妃。

所以,王氏能嫁给秦桧,可说是低嫁了。

毕竟秦桧出身寒微,毫无根基。

秦桧参与其中,并非因为他心怀家国或是年轻热血,而仅仅将其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身为太学学正的秦桧,虽需教导学生,但他并未表现得过于极端,既不能过早表态,也必须表明态度。

蔡京素来名声不佳,秦桧在此次事件中自然支持太学生,始终与蔡京保持对立。

朝堂上最忌左右摇摆,秦桧初入仕途,若被冠以“首鼠两端”之名,无疑是一场灾难。

短短十几天内,太学生们不断指责“奸臣误国”“贼党当诛”,甚至直指皇帝昏庸,引得朝野侧目。

李若水、陈东等太学生表现得极为激烈,但“枪打出头鸟”,他们过于张扬的行为很快招致朝廷惩罚。

几个太学生的遭遇虽暂时平息了**,却引发了更多愤怒。

秦桧选择低调,仅指责蔡京等人堵塞言路,认为这对国家不利。

这种态度虽让同僚讽刺指责,却使他在太学生中赢得了不少尊敬。

即便在士林舆论中,秦桧也被视为言行一致的君子。

面对妻子的不满,他耐心安抚后继续处理事务。

次日早朝,百官齐聚。

净鞭三响,文武两班整齐站立,行完君臣礼仪后,太监高声宣布:“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司天监出列奏报:“昨夜京东地区有流星坠落。”赵佶因梁山泊之事心情不佳,听闻此消息也不敢掉以轻心,询问是否有不祥预兆。

司天监答道:“星辰如百官百姓依附于天子,今夜流星坠落,恐怕将有将领反叛,百姓流离失所。”

赵佶听罢此言,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梁山泊的情景,殿内群臣随即议论纷纷,众多目光齐刷刷投向蔡京。

蔡京脸色骤变。

他身兼数职,掌管天下政务,若百姓流离失所,责任自然落在他身上。

若此说法坐实,不仅皇帝需要下罪己诏,身为太师的蔡京一旦被趁机攻讦,难保不会被迫辞官归隐。

想到当下的梁山泊以及东京城中的局势,再加之流星坠落京东这一巧合,蔡京心中隐隐不安。

果然,不久便有人站出来指责蔡京的过错。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朝堂上迅速掀起了针对蔡京的风潮。

暂且不论蔡京之事,单说高俅率军离开东京,以酆美和毕胜为先锋,十万大军直奔济州。

途中,高俅对士兵极为放纵,他们肆意抢夺村庄财物,给百姓带来诸多灾难。

大军经过之处,不仅普通人家受苦,连当地富户也损失惨重。

这些士兵打着高俅的旗号,虽不敢明目张胆劫掠,但偷鸡摸鹅之类的行为却屡见不鲜。

出了京畿,进入京东地区后,这种行为愈发严重。

所到之地,百姓家中饲养的牲畜被吃光,还需缴纳钱粮供奉。

这种强盗般的行径并未引来地方官员的弹劾,并非因为他们畏惧蔡京或杨戬等人,而是早已司空见惯。

如今的大宋官场,只要上级派来将士,不是贿赂知府转运使,就是行贿防御使、安抚使。

各州受贿的官员,哪里还会顾及派遣他们的上级是否庸碌无能。

武官花费成本获取权力后,自然要滥用职权,侵吞军粮,虚报战功,纵容士兵抢掠,扰民敛财,将花出去的钱财百倍捞回。

这种做法,往往迫使善良百姓被迫加入贼寇行列,使得贼势越发壮大。

“如此胡作非为,祸及百姓,不知谁才是真正的匪徒!”

“真是的,梁山泊都没来借粮,反而被官军牵连受损,真让人不屑。”

“这高太尉本就出身市井,如今领军,竟把这一众官兵也变成无赖。”

百姓深受其害,即便心中愤懑,也只能等到官军离开后,私下咒骂几句,问候这些士兵家属。

在一片指责声中,高俅的大军经过兴仁府和广济军,抵达济州境内。

济州知州张叔夜不敢懈怠,急忙出城迎接。

高俅下令大军驻扎城外。

梁山泊攻打州县,目前已攻占东平府、齐州、兖州,但对近在咫尺的济州,仅拿下郓城县。

张叔夜一方面将情况上报朝廷,一方面坚守城池,避免招惹梁山,加之他为官清廉,暂与梁山和平共处。

到达济州城外时,高俅只带一千亲兵进城,下马步入衙门。

“参见太尉大人。”

州中官员早已等候门外,见到身着紫袍的高俅,连忙上前行大礼。

高俅只是轻轻点头,随后走入内堂,众官员紧随其后。

张叔夜忙道:“下官已在大堂设宴,恭迎大人。”

高俅却说:“先议正事。

梁山匪徒,抢掠州府,残害官民,罪行累累。

以往征剿,因用人不当,导致匪患蔓延。”

“我此次统领十万大军,百名将领,限期剿灭匪巢,捉拿贼首,安定万民。

济州正处前线,准备的粮草是否齐备?”

张叔夜忙答:“大人放心,所需粮草均已备齐。”

高俅点头道:“很好,此次出征,济州为粮草供应地,你们务必尽心尽力,确保大军所需。”

“下官定当遵命。”

张叔夜思索片刻,又道:“太尉大人,梁山兵马虽是山野之寇,但其中不乏智勇双全之人,还请大人莫因一时愤怒而轻举妄动,务必制定良策,方能建功立业。”

高俅此次率兵十万,趾高气扬,听闻张叔夜之言,顿时大怒,斥责道:“若人人都如你般怯懦,怕死避战,岂能成事?我今带十万雄师至此,何惧之有!”

张叔夜见其不听劝,不敢多言,只引高俅等人赴宴。

酒足饭饱后,高俅巡视城池,随后出城离去。

另一边,徐悟锋已返回梁山,此次攻占兖州,虽未细谈所得粮草,单是莱芜监的工匠,就令他欣喜不已。

临行前,徐悟锋命项元镇守兖州,栾廷玉镇守泰安,铁方梁、栾廷芳、王天霸为辅。

得知高俅大军逼近,徐悟锋毫不退让,集结五万兵马于郓城县外,静候高俅出兵挑战。

高俅大军抵达济州后,似在休整,并未立即进攻。

当初离京时,他曾从教坊司挑选歌姬三十余名,供军旅娱乐,如今正与她们在济州城外嬉戏。

梁山进驻郓城的消息传来,高俅虽心中不满,却不急于出击,而是等待刘梦龙的水军汇合。

期间,高俅另有动作,在调配兵力时,规定无钱者冲锋陷阵,有财者坐镇中军,虚报功劳。

他称此为“一兵多吃”,富人出钱指挥,穷人卖命打仗,各得其所,皆有前途。

张三有钱,稳居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