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章 分道扬镳(2 / 2)

战时见惯了各种怪事,一个昏睡的男人实在不算什么。

夏婉牵着孩子们走出医务室,没有去餐厅,而是径直出了火车站。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等在路边,司机是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

\"夏婉同志?\"司机低声问道。

夏婉点点头,带着孩子们迅速上了车。车门关上的瞬间,她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

\"娘,我们去哪儿?\"小芹问道,眼睛里闪烁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两个弟弟已经在她怀里睡着了。

夏婉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轻声道:\"去一个更好的地方。\"

“那爹呢?”小墨四处张望。

“爹要先去上海照顾外公,外公年纪大了,不能离人。”夏婉说,“我们过几天再去。”

轿车穿过喧闹的市区,驶向郊外。沿途的胜利标语还未褪色,街上的人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夏婉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象,想起了八年前离开上海时的情景——炮火连天,难民如潮。如今战争胜利了,但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娘,您这是去延安吗?\"小墨突然问道,声音很轻,只有夏婉能听见。

夏婉惊讶地看着儿子:\"你怎么知道?\"

\"我听见你和红桃阿姨说话了。\"小墨狡黠地眨眨眼,\"你说'光明在北方'。\"

夏婉将儿子搂得更紧了些。这孩子太聪明了,像极了她年轻时的样子。

\"是的,孩子,我们去延安。\"

\"可是爹和外公怎么去上海了?他们不是应该也来延安吗?\"

这个问题像一把小刀,轻轻扎进夏婉的心脏。她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爹和外公有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小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没有再问。

车窗外,重庆的轮廓渐渐消失在暮色中。

三天后,一辆开往西安的列车上,夏婉和孩子们挤在满是学生的车厢里。这些年轻人唱着革命歌曲,讨论着国家的未来,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同志,您也是去延安的吗?\"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学生热情地问道。

夏婉微笑着点头:\"是的,带着孩子们一起去。\"

\"太好了!解放区正需要您这样有文化的女同志。\"女学生兴奋地说,\"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夏婉笑而不答,目光投向窗外。北方的天空比重庆开阔得多,阳光毫无阻碍地洒在广袤的原野上。

她想起留在墨寒身上的那封信,那封向他们解释一切的信——她如何早在战前就接触了进步思想,如何在陪都期间秘密为地下党工作,以及为什么必须带着孩子们去延安。

她不知道丈夫能否理解这个决定。也许有一天,当新中国建立时,他们还能重逢。也许那时,父亲和丈夫会明白她今天的选择。

\"娘,你看!\"小芹突然指着窗外惊呼。

远处的地平线上,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将整个车厢映照得金灿灿的。夏婉将孩子们搂在怀中,感受着他们温暖的体温。

列车向北,向着光明,向着未来,坚定不移地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