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81章 风掠过山岗(2 / 2)

暮色中闻老乡唱《松花江上》,儿郎们皆掩面...\"

我的手指不自觉地颤抖起来。李振唐,那是我们团的参谋主任,1945年牺牲在枣庄战役中。总司令从不轻易在部。

\"这些手稿是怎么找到的?\"我问。

周雨晴的眼睛闪着光:\"是在省档案馆的角落里发现的,夹在一堆旧文件里。我们馆长说这批文物价值连城,已经申请列为一级保护文物了。\"她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赵爷爷,其实还有几页内容...比较敏感,暂时不能公开展出。\"

我理解地点点头。抗战胜利后,总司令因为种种原因被边缘化,他的名字和事迹长期被淡化。如今能在纪念馆里为他立像,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天色渐晚,参观的人群陆续离开。我因为腿脚不便,走得慢些。出来时,看到守夜的老张头正拿着手电筒检查门窗。老张头也是退伍军人,比我小十来岁,在越战中失去了一条腿。

\"老赵,今晚我值班,你要不留下陪我喝两盅?\"老张头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我闻到了二锅头的味道。

我笑着摇头:\"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改天吧。\"

老张头送我到大门口,忽然压低声音:\"对了,我刚才在雕像基座后面发现了一道细缝,像是人为的,明天得告诉馆里检查一下。\"

我心头一动:\"带我看看。\"

借着老张头的手电光,我们绕到雕像背面。在基座与地面相接处,确实有一道不足一指宽的缝隙。老张头用钥匙轻轻拨弄,缝隙竟然扩大了一些。

\"里面有东西!\"老张头惊呼。他单膝跪地,小心翼翼地探手进去,摸出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我们俩面面相觑。老张头的手微微发抖,慢慢打开了铁盒。里面是一把折断的刺刀、半块染血的怀表,还有一张已经发黄变脆的纸条。老张头小心地展开纸条,手电光照出了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

\"若他年有人见此物,望知:

吾等死战,非为青史留名,

但求子孙不必再握此刀。——五十一军老兵王勇\"

我的眼睛又湿润了。王勇,我想起来了,那是三连的一个班长,1944年在掩护主力撤退时牺牲的。他最后是抱着炸药包冲向了日军坦克。

老张头缓缓起身,对着铁盒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我也艰难地站直身体,举手敬礼。月光下,两个残疾老兵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同一时刻,海峡对岸,台湾台中市的一处幽静庭院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坐在藤椅上翻看一本旧相册。电视机里播放着大陆的新闻,音量调得很低。

\"...今日,沂蒙山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抗日名将于学忠将军雕像揭幕...\"

老者猛地抬头,颤抖的手抓起遥控器调大音量。屏幕上出现了那尊青铜雕像的特写镜头。老者捂住眼睛,肩膀剧烈抖动起来。

相册摊开的那页上,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两个年轻军官并肩而立,背后写着\"孝侯兄惠存,汉卿民国二十五年\"。照片上的于学忠不过三十出头,目光如炬;旁边的张学良则面带忧郁的微笑。

\"司令...\"老者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他们终于...终于记得你了...\"

窗外,海峡的风呜咽如泣,吹动庭院里的老榕树沙沙作响。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纪念馆的铜铃上时,我和周雨晴已经站在门口迎接第一批参观者。昨夜发现的铁盒被紧急送往文物部门处理,馆长决定将它作为重要展品在中央展区陈列。

\"赵爷爷,您看!\"周雨晴指着远处。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正走向纪念馆,最前面的几个孩子手里还捧着野花。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在雕像前蹲下,轻轻放下那束金黄的野菊花,仰头问她妈妈:\"妈妈,将军能看见现在的和平吗?\"

山风骤起,吹动纪念馆顶端的铜铃,叮咚作响,仿佛在回答女孩的问题。我抹去眼角的泪水,看见周雨晴也红了眼眶。

\"小周啊,\"我轻声说,\"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的。\"

她点点头,挺直腰板迎向那些孩子们:\"同学们,欢迎来到沂蒙山抗战纪念馆,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于学忠将军和抗日将士们的故事...\"

风继续吹着,带着秋日的清爽和阳光的温暖。在这片曾经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和平终于生根发芽。而那些为了这一天而流血牺牲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