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08章 商业帝国的基石(1 / 1)

清晨的阳光透过林沈集团总部大厦的玻璃幕墙,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首席执行官张明宇站在二十二楼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广场上正在举行的“绿色通勤日”活动——员工们骑着印有集团标志的共享单车陆续到岗,穿着志愿者马甲的行政人员正分发环保早餐袋。

“张总,这是昨晚连夜修改好的东南亚市场合作方案。”助理小陈将文件夹递过来,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难掩兴奋,“泰国合作方刚才发邮件说,非常认可我们提出的‘技术共享+环保基金’模式,愿意把分成比例再提高两个点。”

张明宇接过方案,翻到合作条款那一页。其中特别注明,林沈集团将与当地企业共享部分新能源技术专利,并共同设立环保基金,用于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才是共赢。”他在方案上签下名字,想起十年前刚入职时,林悦对他说的那句话:“商业不是零和博弈,能让合作伙伴也赚到钱,甚至能为当地创造价值,才算真的成功。”

晨会在九点准时开始,各部门负责人汇报着最新进展。研发部提到,新一代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已进入收尾阶段,成本比预期降低了15%;市场部报告,消费者对集团“碳足迹溯源”项目的认可度高达92%,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溢价;人力资源部则分享了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98%的员工表示“为在林沈工作感到自豪”。

“有个小插曲。”市场部总监忽然提到,“上周有批出口欧洲的智能家居产品,检测时发现其中一台的能耗指标比标准值高出0.3%,虽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但生产部还是决定全部返工重测。”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赞同的低语。这正是林沈集团“诚信”原则的体现——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瑕疵,只要可能影响消费者体验,就绝不姑息。张明宇想起三年前的“光伏板事件”,当时一批产品因原材料供应商的问题出现微小瑕疵,集团不仅全额召回,还公开向消费者道歉,虽然损失了近千万,却赢得了更长久的信任。

“说到供应商,”张明宇翻到供应链报告,“上周审计部发现,南方那家塑料供应商存在偷排废水的情况,按照规定,应该终止合作。”他看向采购部总监,“新的供应商选好了吗?要确保符合我们的环保标准,哪怕价格高一点。”

“已经联系好了三家,都通过了基金会的环保认证。”采购部总监递上资料,“其中有一家是我们资助过的残疾人企业,技术达标,价格也合理。”

这正是林沈集团的独特之处——将公益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他们设立了严格的供应商评估体系,不仅考察产品质量和价格,更看重其环保措施、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每年还会评选“绿色供应商”,给予优先合作权。

午休时,张明宇习惯性地去集团食堂吃饭。刚走到门口,就看到几位年轻员工围着一台机器在讨论,那是研发部最新推出的“食物垃圾处理机”,能将厨余垃圾当场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集团楼顶的菜园。“张总,这机器太神奇了!”一个年轻工程师兴奋地说,“我们打算申请专利,然后免费开放给中小学校园使用。”

张明宇笑着点头,想起沈逸辰常说的:“创新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让更好的技术惠及更多人。”集团每年会将净利润的8%投入研发,其中30%用于公益性技术开发,比如为贫困地区设计的简易净水装置,为山区学校研发的低成本太阳能供电系统等。

下午,他去视察集团旗下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室里,几位来自贫困县的学员正在学习智能制造技术,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全由集团公益基金会承担,毕业后将直接进入林沈集团的合作企业工作。“张总,您看我编的程序!”一个腼腆的小伙子展示着自己的成果,眼里闪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所培训学校已开办八年,累计帮助超过五千名贫困青年掌握了一技之长。张明宇走到荣誉墙前,看着上面挂满的感谢信,忽然想起林悦说过的一句话:“商业帝国的基石,从来不是冰冷的资本,而是那些被你温暖过的人,和你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

傍晚离开大厦时,张明宇看到广场上的大屏幕正在播放集团的公益广告——画面里,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图书馆里读书,山区的老人用上了新的医疗设备,海边的红树林里候鸟成群。广告结尾,出现了林悦和沈逸辰年轻时的照片,以及那句熟悉的标语:“诚信立身,创新致远,共赢共生。”

晚风拂过广场,吹动了旗杆上的集团旗帜。张明宇抬头望向那面印着“共生”标志的旗帜,忽然明白,林沈集团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愈发稳健,正是因为这九个字早已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刻在每个林沈人骨子里的信仰,是支撑这座商业帝国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