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班已经被它的历史包袱拖住了脚步,而我们却是一张白纸,能够轻装上阵。”
陈天语气笃定:“等他们反应过来时,MIOS的生态已经建成,到那时,塞班开源与否,对我们而言都不再是威胁。”
“那我过段时间就对外宣布MIOS向全球开源?”雷君试探着问道。
“先不急。”陈天笑着摆了摆手。
“MIOS目前的测试反馈是不错,但我们终究还没有真正用产品赢得市场的认可。现在就宣布开源,恐怕没有厂商愿意做第一个小白鼠。”
雷君立刻明白了陈天的言外之意:“您的意思是,等小米1凭借MIOS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得用户认可之后,我们再顺势推出开源计划?”
“正是如此。”陈天赞许地点头,“空有理念是不够的,MIOS必须用成功的产品来证明其价值。”
“当小米1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赢得市场口碑时,MIOS的实力就不言自明。到那时,其他厂商自然会主动寻求合作。”
陈天继续补充:“我们先打好这场标杆之战,让市场看到MIOS的潜力,让开发者感受到这个生态的活力。”
“届时再宣布开源,就是水到渠成。”
雷君若有所思:“所以现在及未来的重点工作就是集中所有资源,确保小米1一经发布就能成功?”
“没错。”陈天点了点头:“小米1发布后成功成功与否,不仅关乎自身的成败,更关乎整个生态战略的启动。”
“让小米1成为MIOS最有力的代言人,这就是你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
软件方面是小米或者说橙天集团的强项,雷君在这方面几乎无需过多费心。
然而在手机硬件领域,对雷君和初创的小米团队而言,却是一条充满挑战的探索之路。
近半个月来,雷君对硬件供应商进行了多轮筛选评估,却始终找不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合作伙伴。
问题的根源在于小米的设计理念过于超前。
许多常规供应商的现有方案,根本无法满足小米独特的硬件规格和性能要求。
这个难题让雷君连日来寝食难安。
其实解决方案并不是没有,只要愿意投入足够资金,完全可以让手机零部件供应商为小米开设专门的生产线,进行定制化生产。
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会导致小米整机成本大幅上升,这显然与小米“极致性价比”的核心定位背道而驰。
在成本与创新的天平上反复权衡后,雷君始终找不到那个既能保证产品体验,又能控制成本的平衡点。
最终,他决定再次敲开陈天办公室的门,向这位总能出奇制胜的掌舵者请教破局之道。
雷君带着厚厚的供应商资料再次来到陈天办公室。
他将资料在陈天办公桌上摊开,眉头紧锁的说道:“陈总,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市面上能够满足小米设计要求的硬件供应商,要么开价过高,要么不符合要求。”
“想要满足我们的要求,就只能采用定制硬件,可这样一来会使整机成本比预期高出40%左右,我们原定的1999元发售价恐怕很难实现了。”
陈天没有说话,拿起桌面的报告仔细翻阅了起来。
他的目光在几个关键零部件报价和数量上停留,越看,他眉头皱的越紧:
“天线两万套、摄像头两万套、喇叭两万套……你就用这个采购量去和供应商谈?”
“您的意思是……”雷君迟疑片刻:“这个订单量太保守了?”
“你觉得呢?”陈天挑眉反问:“两万台的订单规模,哪家供应商愿意给你最优惠的价格?”
“但手机行业风险不同,我们又是第一次涉足,万一市场反响不如预期,这些库存……”
“没有万一!”陈天斩钉截铁地打断。
“直接以百万台为基准询价,要求所有供应商根据这个规模提交定制方案,并且要求他们承担开模费用!”
“百万台?!”雷君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数量是不是太冒险了?我们首款产品就定这么高的目标……”
陈天目光如炬地看向雷君:“你以为我们定下1999的售价只是拍脑袋的决定?这是我们要创造的‘小米模式’。”
“用百万甚至千万级的订单规模倒逼供应链让利,用极致性价比快速打开市场,再用后续的增值服务和软件生态实现盈利。”
说着,陈天忍不住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你现在却还在担心,如果首战失利会怎样?”
“失利的后果确实很严重,我们会失去供应商的信任,会赔掉前期投入,会让ios胎死腹中......
但至少我们敢于亮剑,哪怕市场不买账我也认了!
可如果因为畏首畏尾而错失市场机遇,那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雷君被这番话说得心潮澎湃,但依然保持着最后的谨慎:“我理解您的决心,可是百万台的备货量,万一……”
“没有万一。”陈天停下脚步,语气不容置疑:“我给你交个底。”
“就算手机业务暂时亏损,我还有游戏业务的现金流可以支撑小米重新来过,这一仗,我们输得起,但必须打出气势!”
听到陈天这番托底,雷君终于彻底放下心中所有顾虑。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斗志:“我明天就让采购团队向供应商重新询价,就以百万台为基准!”
“不仅要重新询价,”陈天补充道,“还要把我们的战略规划清晰地传达给所有供应商。”
“我们要找的不仅是一锤子买卖的供货商,还在找愿意与我们于小米共同成长的战略伙伴,彼此都要认真对待这次合作。”
当雷君带着新的指示离开办公室时,他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
与陈天的这番对话,不仅解决了一直困扰他的供应链难题,更彻底打开了他的格局。
雷君不禁反思,自己之前的做事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否太过于保守,太过“小家子气”了。
他回想起陈天在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时,手法与今天几乎都如出一辙。
陈天永远对自身的判断和产品实力抱有绝对的自信,哪怕涉足新领域,也敢动辄就以百万台起步的备货量强势进军。
在这种压倒性的规模优势面前,再强势的供应商在面对陈天时,也不得不放下身段,认真考虑合作的可能。
这简直就是商业史上“力大砖飞”的完美典范!雷君大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