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85(2 / 2)

柴东亮苦笑:“也不仅仅如此。”

矢野浩二笑道:“大总统当初在安庆的时候,是怎么把省警议局收拾老实的何妨照方抓药。”

柴东亮摇头:“当初安庆警议局勾结淮上军叛乱,被我抓到了把柄。”

矢野浩二笑着道:“那大总统可知道,北京八大胡同最主要的客源来自何处您又可否知道,现在控制报界的又是何许人也”

柴东亮似乎有了些头绪,眼睛放光道:“继续说。”

矢野浩二小眼睛里闪过一丝寒光,他冷笑着道:“要想清除北中国地区的陈腐之气,首先要打掉北中国文人的那股子酸气,而要对付整个北中国的文人,先要对付三方面的势力第一是国会议员,第二是报馆媒介,第三则是大学n

柴东亮似乎有些醒悟,连声道:“继续往下说。”

矢野浩二得意洋洋的道:“根据我的调查,北中国地区老百姓非常保守,对道德看的极重要想孤立那些文人、精英人物,就要从这方面下手大总统有所不知,八大胡同的客人主要来自两院一堂口”

柴东亮一愣:“什每两院一堂”

“众议院、参议院、京师大学堂”

柴东亮有些惊讶:“国会议员喜欢狎故,我是知道的,北大教授也喜欢这个调调”

矢野浩二鄙夷的道:“何止教授,连学生都是八大胡同的常客老师和学生出入同一间妓院,老师嫖完了学生嫖,其乐融融”

鼻东亮啐了一口:“妈的,无耻n

矢野浩二鼻子哼了一下:“狎妓不过是风流罪过,没什么了不起的商人在青楼谈买卖,文人和妓女诗词唱和,苦力和土娼睡觉,这都不算什么,唯独学生和老师天天泡在堂子里就太恶心了这都是那些留学日本回来的教授们,带回国的风心“北中国的文人,别看开报馆盛否天下人物装出一副清高的模样,其实他们最想的就是当官,只要有机会做官,他们肯定报纸都不办了自古道,学成文武艺,售卖帝王家中国文人从来不甘心在野,只有入朝为官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粪土万户侯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

柴东亮猛一拍大腿,兴奋的道:“多谢提醒我已经有办法摆布这些家伙了”第三百四十三章先拿北大开刀上第三更求月票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始建于一八年,秉承中国千百年来的太学传统,多少掺杂了些西方现代高等学府的意味。、京师大学堂自诩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自强,掀起维新变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是在戊戌维新中诞生的。一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七月三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各省学堂。九月二十一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但举步维艰。一九零零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大学堂难以维持,于八月三日被下令停办。

一九零二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不拘成例,延揽人才,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小说也于同年重设。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一九零四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四十七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一九一零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个办学章程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中规定全国仅设京师大学堂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现奉谕旨一切条规,即以颁行各省,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

京师大学堂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带有极为浓重的官僚色彩,不但是个教学机构,而且还具有半个教育部的职能,是个亦学府亦官府的怪胎。晚清时期,这种怪胎也出现的多了,比如北洋就有半个外交部的职能。

民国之后,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是著名学者严复,民国三年,留日学者何燏时担任北大校长,因为和袁世凯不和,遂萌生退意,由另一位留日学者胡仁源代理北大校长之职。

胡仁源本是满清旧官僚,江南造船厂的总工程师。柴东亮收购了江南造船厂之后更名为光华造船厂之后,大批裁撤了喝茶看报纸的清廷官员,胡仁源也在其中,不晓得他走了什么门路,居然魂到北大当了校长。此公大量聘用前清遗老和士大夫任教,后来受到报界嘲讽,就又聘用了一批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担任北大教员。

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本来就是个官僚气息十足的衙门,再经过胡仁源之手弄的更加不伦不类,成了四不像。

柴东亮打定了主意,要一扫北中国陈腐的风气,先拿北京大学这个新时代的“太学”开刀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另外一个时空,令北大名扬天下的教育家,鼎鼎大名的北大之父蔡元培

蔡元培本是进士出身,被清廷点了翰林院庶吉士。中进士已经是非常不易了,而且能在翰林院任职,更是无比的荣耀,但是蔡元培却毅然放弃在旁人眼中清贵无比的翰林院编修,转而投身反清。

民国建立之后,蔡元培担任了首任教育总长,因为瞧袁世凯不顺眼,他又再次辞职,“二次”之后,蔡元培受到牵连不得不前往国避难。袁世凯退位之前,颁布特赦令,赦免了包括孙文、黄兴在内的“二次”的首从“战犯”。蔡元培才得以回国,临时居住在上海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