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35(2 / 2)

没滋没味的吃了几口饭,柴东亮在窗口看了一会儿过往的人群,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还真是不少。看看天色已晚,柴东亮下了楼,叫了一辆黄包车准备回家。车夫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粗手大脚满面风霜,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粗眉毛和老蔫他们也吃完了饭,成群结队的去找土娼。

黄包车夫冲着他们背影啐了一口,低声骂道:“有俩遭钱,就可劲的造吧”

柴东亮听的真切,笑呵呵的问道:“你是哪里人”

“六安。”

“六安已经分了地了,为啥不在家种地啊”

“全家八口人,分了二十多亩旱地,打那点粮食丰年也就够半饥半饱的撑一年,荒年就得半年瓜菜半年粮了,娃娃们都还小,我到城里拉个洋车,寻几个油盐钱。”

柴东亮随口问道:“娃娃读书了吗”

“乡下人的孩子,哪能读得起书啊”车夫边拉车边道。

柴东亮诧异道:“现在读书已经不要钱了,怎么还不让孩子去读不读书娃娃怎么会有出息”

车夫笑着道:“一看您就是城里长大的,这乡下孩子六七岁就能放牛、插秧了,要送到学堂读书的话,家里就少了个劳力。学堂一读就是六年,咱真是耽误不起那个功夫咱们安徽都督心善,读书不要钱,还管一顿晌午饭,城里人的娃娃当然去读书了,咱乡下人不成啊这就是命啊,土里刨食就是咱乡下人的命”

柴东亮心里暗暗嘀咕,像车夫这样的人恐怕在安徽属于绝大多数吧安徽省内有两千所小学,每个学校平均两百个学生,受过小学教育能识字的全省加起来不足五十万,也就是说只有这五十万人有能力学会看图纸,具备当工人的资格。况且读过书的人,大部分宁可去商铺干个伙计也不肯当工人,毕竟在工厂一身臭汗一身油泥,读书人都觉得丢份儿。

至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把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死去的也从坟里刨出来,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千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留学日本的家伙,这些人很多连日语都不会说,更别提什么真才实学了。

满清废除了科举教育,却没有建立起新式的教育体系,整个社会人才形成了断层。尤其是对于国力最有帮助的实业人才,更是极为稀缺。

这个局面不能扭转,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肯定不会有成效,社会矛盾也会累积起来。

柴东亮灵机一动:“老乡,如果有学堂教娃娃开机器呢两年就能当大工,你会让孩子去读书吗”

车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道:“那敢情好啊,大工一个月起码也是六块钱,我天天拉洋车累死累活也赚不到两块。要是两年出来就能赚六块钱,我宁可回家种田,让娃娃出来养家。可惜,哪个学堂教那些东西啊”然后指着街上穿着工作服出来逛花街的人道:“他们这些人,吝啬的狠,都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六块钱一个月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六块钱放一起是什么样子,要是有学堂能教娃娃开机器,也能让他们拿六块钱的工钱,我就是把脖子扎起来,也要让他们去读书”

离柴东亮的府邸还有一条街,他让黄包车停了下来,然后下来车给了一个银元,车夫为难的道:“一毛钱就够了,咱找不开啊”

柴东亮笑着道:“剩下的赏你了,给娃娃买块布做件衣裳吧,再给娃娃做个书包,没准很快六安就有教娃娃开机器的学堂了,别忘了你说的话啊”

车夫千恩万谢,然后将一块银元小心的揣进怀里后拉着黄包车走了。

柴东亮步行到了家门口,却看见门口放着两辆带灯的钢丝黄包车。门房见他回来,急忙回禀道:“都督,芜湖的吴兴周老先生和吴锦堂先生来了,在堂屋等您两个多时辰了”

“哦,那我现在就去见他们”

柴东亮心里明白,他们肯定是为吴美琪的事情来的,自己确实过于冲动,把这丫头的心伤的不轻。

走到客厅门口,就听见吴兴周老人在训斥儿子:“你个混账东西,都督是什么人多少事情要让他操心你还拿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烦他,还让你妹妹掺和进去,打死你这个逆子我都不解恨”

“儿子错了,请父亲责罚,只是不要气坏了身子”

“我的身子打什么紧要是你妹妹有个三长两短,我这条老命也不要了”吴兴周怒气冲冲的道。

柴东亮从外面笑着接腔:“老先生来了,怎么也不提前打个电报,我好去码头接您啊”

第一百八十章中国式管理

第一百八十章中国式管理

吴兴周看见柴东亮回来,急忙俯身下拜,柴东亮赶紧将他搀扶起来:“使不得,使不得,您是前辈,又有腿疾,您拜我是要折我的寿啊”

吴兴周长叹一声道:“我这俩个孩子不懂事,都是老夫教子无方,请都督责罚”

吴锦堂急忙站起来,深深的一躬到地:“千错万错都是锦堂一个人的错,我不该用一些小事儿来麻烦都督。,”

柴东亮一摆手道:“你的事情我都明白了,你的苦衷我也晓得了,这些事情不是你的错,是我考虑的不周全。但是说出大天来,你们这些东家和工人之间的事情,军谘府断然没有参与的道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军谘府如果出面了,肯定是武力弹压,我敢说,只要枪声一响,工人肯定不闹事儿了但是压下去不代表就从此天下太平,做买卖也好比是大夫看病,找不出病根是治不好病的。”

“都督教训的是”吴锦堂被老爹骂的头晕眼花,压根就没听懂柴东亮的意思,只是随口附和。

“都督看出病根了能否开个方子呢”吴兴周是商场上纵横了几十年的人了,一下子就听出了柴东亮的弦外之音。

“工人闹事,说白了就是因为技术工人稀缺,而想办厂赚钱的人又多,你挖技工他也挖,你出七块他出八块,工人就被惯坏了,毛病也就出来了。如果想根治这个毛病,还是要多培养技工啊”柴东亮侃侃而谈道。

吴兴周皱眉道:“都督说的老夫何尝不知啊。只是这工人之间也勾心斗角,技工藏私不肯传授技艺给小工,往往一台机器只有一两个人会使用,只要三两个大工闹事,全厂都得歇着。”

吴锦堂也插言道:“芜湖兵工厂和机械厂,担任着为江淮军造枪造炮的重任,而且还接了各地的不少合同,工人一闹事儿全厂就得停工,我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中的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