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7章 (捉虫)(1 / 2)

晚上两人吃过饭刚闲下来,就早早进屋休息了。

许久没做,林昭想到明天还有事要忙,多少节制了一下,要了两次水就休息了。

次日姜子延起床时身上倒是没有那么难受,林昭都帮他清理过了,他起来吃了点饭便出了门。

城东的一家酒楼里,钱老爷和孙员外正在二楼的一间雅间里说话。

他们今日纯属偶遇,两人都去查看铺子,正巧在同一条街遇到了,就顺便坐在一块说说话。

钱老爷分享着他的小道消息,“拿去种棉花了。”

这事儿孙员外也有所耳闻,他有几分轻蔑的说道:“种棉花,我看他是瞎折腾,这么年轻的公子哥知道什么?麦的价格那么高,他不种麦,脑袋被驴踢了才去种棉花。”

话音刚落,钱老爷肩膀一耸一耸的笑了起来,“谁说不是呢?种那么多棉花能卖的出去?”

想起前几日纺织厂招学徒的事,孙员外心里又有些打鼓,“老钱,你说他弄了个纺织厂,是想将种的棉花全都用在纺织厂里面吗?”

钱老爷嗤笑了一声,“他说开纺织厂就能开的起来?事情打算的好,可未必能达到那个效果。搬起石头砸起自己的脚这种事,你见得还少吗?”

“哈哈哈哈,你说的对。光有人没技术,这么大的厂子他办不起来。这织布坊多了去了,咱们就等着瞧吧,他这纺织厂过不了多久就得关门大吉!”

两个人在这里风凉话说的十分得意,话里全都是看轻和贬低,对于他们来说,姜子延就是一个年轻的后辈,没有什么经验就瞎折腾,能做出来成绩才怪呢。

反正他们卖给了姜子延三十亩地,这人情也算是给了,县令大人那边也说的过去。

不过有人跟他们想法却不一样。

当崔员外得知姜子延要开纺织厂的时候,心里不但没有看轻贬低,相反,他甚至还问姜子延银钱够不够用。

崔员外头脑简单一些,一心想要巴结县令,所以但凡能示好的地方他都想要横插一两脚。

不过却被姜子延拒绝了,在姜子延的认知里,崔员外所说的意思在他理解看来就是要注资入股,他暂时还不想让城里这些大财主们掺和一脚,所以才拒绝的。

至于赵员外,存在感极低,连个动静都没有。

不过他们倒是没给姜子延悄悄使绊子,纺织厂也顺利的招满了学徒,开始进行教习。

临安通往京城的水泥路已经修好,之前朝中大臣反对的声音也渐渐消弥。

他们逐渐明白了林昭在折子上所说的那句“要想富,先修路”是什么意思了。

临安的百姓贫穷困苦,从前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就算知道有很多东西能换成银子,但路不通,或是不好走,就没办法将东西换成银子,日子就会一直艰难下去。

如今的这条路修成了水泥路,而且中间有些路段是重新规划的,将主路径缩短了许多。

从主路径上延伸下来许多分岔路,通往各个地方,方便各个镇上的人们往外运输东西,进行贸易往来。

自从这条路修好之后,路上的行人肉眼可见的变多了,其中最多的就是挑着货物赶着马车去外面集市卖东西的人。

此时林昭还在衙门里办公,一旁的师爷在旁边伺候着。

师爷的岁数要比林昭的年纪大上一轮半,差不多有三十多岁,留着两撮倒八胡,时不时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供林昭参考。

这位师爷可是跟过好几位县官的,所以,对临安城里的民情民生都相当了解。

自打林昭上任以来,他表现的还算安分,所以林昭便一直留他在身边用着。

陈师爷眼观鼻鼻观心,是个心思玲珑的人,仿佛是知道新来的县令是个有主见的正直的官,所以他一直恪守本分。

就比如现在,林昭不开口问他事情,他一般就在旁边做一些辅助性的事情,从来不多言。

他一直秉承着说多错多的原则,给林昭的印象还不错。

此时他正在帮林昭整理公文,对于这位县令上任的这些时日里又是修建水泥厂,又是修水泥路,还经常去村子里走访,体察民情感到十分惊讶。

行事别出一格,特立独行。

陈师爷惊觉这次来的是一个正直而且肯干事的官,想起前几年家里的落魄,忽然觉得以后的日子有了盼头。

虽然以前也能跟着前几任县令捞些油水,可人心底到底是有杆秤的,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他不敢多捞,怕于心有愧,每每晚上入睡时总会心底难安。

现在倒是睡得很踏实,虽然俸禄不多,但就像县令大人说的那样,日子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林昭批完了最后一个公文,起了个话头,说道:“水泥路修好了之后,百姓们感觉如何?”

陈师爷笑呵呵的答道:“大家都很满意,好些人家里有牛车的,都赶着牛车拉着东西到外面去卖了。”

“嗯,临安的百姓们出过远门的少,没怎么见过外头的世界,你让人都提醒着些,出去卖东西,长个心眼,别被骗了。”

“大人心善,下官一会儿就下去说一声。”

共事的时间长了些,陈师爷发觉林昭说话倒是没有什么架子,想说什么便说什么,这点他倒是很喜欢。

陈师爷看他拿出了地堪舆图,不知道又在看些什么,于是闲聊道:“老百姓们好不容易出去一趟,恨不能把家里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拉上。”

林昭失笑,“都是穷苦的百姓,就该让他们多赚点那些有钱人的钱,省得那些有钱人花不完还浪费。”

“大人说的极是。以前下官总觉得,人的命都是一生下来注定好的。有些人天生命贱如路边的野草,不论谁见了都能随便踩上一脚。有些人就天生好命,享受着荣华富贵,花着旁人几辈子都挣不来的钱。”

“不过现在下官倒是有另外一种看法。”

“说来听听。”林昭说道。

“虽然人生下来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但如果找到正确的方法,加上后天的努力,也不是不可以改善的。”

林昭一边拿起笔在地堪舆图上圈了几个地方,一边说道:“不错,还是很有觉悟的。”

陈师爷向来是最会拍马屁的人,可到了林昭这,说的话便多了几分真心实意。

“大人和以前临安的县令都不太一样,下官看的出来,您是个心里真正装着百姓的好官。”

林昭擡头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神情正经不似开玩笑,笑了笑没答话。

他在地堪舆图上认真看了起来,然后围绕着已经修好的主干道,又规划出来了一条路线。

他道:“去把修水泥路的主要负责人叫过来。”

陈师爷不明白他想做什么,有些疑惑的问道:“水泥路不是已经修好了吗?现在叫修路的负责人过来,是还要进行查漏补缺?还是水泥路出了岔子?”

陈师爷有些担心,这能为家乡带来便利的水泥路才修好没几天,可千万不能出岔子。

林昭摇摇头,解释道:“不是,是叫他过来商量一下,准备接下来要修的路。”

“还要修路吗?”陈师爷有些惊讶,他唤来一个衙役让他去叫修水泥路的总工过来一趟。

林昭觉得在这些事情上还是要跟身边的助手讲清楚些,免得什么都不知道,到时候手忙脚乱,提前知道也能做个准备。

他说道:“已经修好的那条路,主要是官道,算是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这个词他还是跟姜子延学的。

“如今这条路已经修好,投入使用后反响也不错,所以本官打算开始着手修建二期工程。”

陈师爷虽然不懂什么叫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但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

这可是建设家乡的大好事,陈师爷十分兴奋的问道:“大人,您是说咱们不只修一条水泥路吗?是不是后面还有三期工程?四期工程?临安这地儿会修很多条水泥路对不对?”

林昭点点头,“嗯,目前是这么打算的。不过有些地方的路得实地勘察一下,明天去找几个专门绘制路线图的人过来,把路线规划一下,再商量修其他路的事。”

“没问题,您放心,这事交给下官来办。”

陈师爷的老家是在临安城离临安城比从临安到京城的路还远。

因为有一段近路不能走,只能绕着半个山才能到临安,出行十分不便。

陈师爷虽然在临安县衙里当职,家里妻儿还有老母都接来了,但他们村子就走出了他们一家,其他人都还在村子里,出行不便,生活十分艰苦。

若是从泗水镇到临安城的路修好了,那往来做生意就会十分方便,村子里的乡里乡亲们也都能改善生活了。

林昭看他面上挺高兴,又怕他着急做事不稳,便说道:“别急,慢慢来吧,路人一条一条修,我来这里的使命就是帮助临安的百姓们脱离贫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