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6章(2 / 2)

如今正值六月农忙时节,去附近几个村都通知一下,就说是我说的,若是谁家有闲赋在家的,可以报名去挖石头。成年男丁一人一天八文钱,妇孺也可来,一人一天六文。”

“另外,在村里再招一个妇人过来做大锅饭。每天中午负责给山上挖石的人做饭,按月发工钱,一个月给五十文。”

考虑到村里半大的孩子多,农忙的时候无所事事,地里的活儿又都干不了,闲着也是闲着。

他又道:“要是有半大的孩子想去捡石头,就让他们去,好好干的一天也按六文钱给。”

若是有些像他一样从小就没人养的孩子,到这里捡石头也能赚着钱填饱肚子。

林昭将要求交代了下去,里正看着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激动,总感觉这是假的,便一再确认道:“大人,这是真的吗?真的管一顿饭还发钱?”

“本官向来说话算话,工钱从衙门的帐上出,过两日我派一个监工和一个账房过来,只要不偷奸耍滑,勤勤恳恳干活,工钱日结。”

“哎好哩!大人放心,小老儿一定办好这件差事!”

本来现在赶上农忙季节,如果这个时候再要求百姓们免费给衙门做苦力当徭役,不仅没人愿意来不说,还会怨声载道。

如今给钱就不一样了,大家辛辛苦苦种粮食,谁不是想多攒些钱过上好日子?

更别提中午还管一顿饭了。

这件事情交代下去之后林昭又在石头山附近找了个空地儿,挖下来的石头暂时先储存到这片空地上。

安排好所有的事情之后,他便和姜子延坐上马车回了城里。

赶在天黑前到了城门处,不巧的是城门刚落锁,不过他有官印,跟守城门的人一说便顺利的进来了。

回来的一路上林昭都没怎么说话,姜子延大概也猜出了哪里有难处。

他问道:“怎么了?是不是衙门的账上没钱?”

林昭点点头,他虽然答应了给挖石的人发工钱,可衙门的公帐上是个什么情况他最清楚,每月也就够给衙役们发个月例,整个临安城的税收从来没有交到过朝廷规定的最低标准,可想而知,衙门的帐是有多烂了。

姜子延道:“我来的时候祖父还偷偷给我塞了不少银钱,先垫着吧,不能苦了老百姓。”

林昭却摇摇头,说道:“不用,我有办法。”

姜子延惊讶,刚才这人不还看着挺愁的吗,怎么说有办法就有办法了。

“你别骗我啊,这不是用我的钱,这是祖父给的。他怕你不要,走的时候全给我塞上了。”

“没骗你。这雷/管你不是已经研制出来了吗?”

姜子延一时没想明白,他突然提这个是什么意思?

“工部那几个老匠人还没研制出来,当初不是说等你研制出来了,就把配方写下来送到工部吗?”

姜子延点点头,“是的,按照我写的配方,威力就是你见到的那么大。工部可以将其广泛应用在开山凿石上,节省人力还有时间,这是件为国为民的好事。”

林昭笑了笑,说道:“是好事没错,但我们也要物尽其用啊。”

“比如?”

“比如以此为由请朝廷拨一些用于建设道路的钱款。还能让他们为我们提供一些铁矿粉。”

姜子延听完他的话,瞪圆了眼睛惊讶道:“这个时候又不是什么天灾,朝廷能拨银吗?反倒是你说的铁矿粉,我倒是觉得有些可能。”

“事在人为,关键要看怎么去说了。”

工部那几个老家伙研究雷/管之术已经耗尽了半生的时间,如今将秘方甩到他们跟前,再紧要的事情都要往边上靠靠。

晚饭过后林昭简单洗了个澡,便去了书房,摊开纸笔,他准备写上奏的折子。

这折子怎么写也是有门道的,写的好了拨的款项就有着落了。

林昭对这位大魏皇帝如今了解的也算很多了,他略思考了一下,开始提笔写折子。

折子刚写完,姜子延推门进来了。

“怎么样?写完了吗?”

“你怎么过来了?”

两个人同时出声问话。

姜子延先道:“我过来给你送雷/管的配方。”

说罢他从袖中拿出一张折好的纸递了过去。

林昭打开一看,上面白纸黑字写了各种配料,还有数量,以及索赔材料的顺序,包括外观,姜子延还仔细画了一张图纸附在了上面,十分详细。

“折子我写好了,明日就派人给皇上送去。把这个图纸也附在上面一并送去,好让咱们那位皇帝陛下看看,这东西研制起来有多么不易。”

姜子延笑了笑,打了个哈欠,“忙完了就去休息吧,时候也不早了。”

临安距离京城不远,官员上书折子有特殊通道,走官道跑马大概一两日的路程便到了。

这还是林昭到了临安之后第一次给皇帝上书折子,皇帝看完之后十分高兴。下了朝便把工部尚书叫到了御书房。

自从李缺这个前任工部尚书倒台之后,皇帝将原先的工部侍郎周晟提了上来。

这位周晟比之前那个李缺强多了,他本就是皇帝这边培养的人,不管其他方面如何,但在工部中,他倒是很注重技术研究。关于雷/管的研究技术就是他在跟进。

此时皇帝一下朝将他叫到了御书房,都说伴君如伴虎,上朝的时候风平浪静,也没看出皇帝是喜是怒,单独叫他一个人来上书房,他心里着实有些战战兢兢。

等到了之后,一看皇帝满脸喜意,他提上去的心终于落了下去。

皇帝道:“周晟,你可还记得荣王叔家里那个世子吗?”

周晟一板一眼的答道:“回皇上,臣记得,两个月前被皇上派到临安去了。”

“哈哈哈哈这小子真争气,这才去了多久,就有好消息传来了。”

周晟下意识问:“什么好消息?”

“来,你看看这是什么?”

周晟接过皇帝递过来的那张纸,打开一看,他惊住了,“雷/管?这是成功的配方吗?”

“按照他在折子上所说,已经亲眼见识过照此方做出来的雷/管的威力了。”

周晟面上忍不住的激动,工部研究这个已经好多年了,进展十分缓慢,这相当于直接解决了他们的难题啊!

“天佑我大魏朝,天佑皇上啊!竟然能得此配方,我大魏的国力必将更上一层!”

这话说的皇帝通体舒畅,他道:“你可以将此方拿回去,让工部的工匠们按照此配方研制出来试试。”

“是,臣知道了。”

皇帝又道:“璟卿在折子上还说在临安境内发现了一座石灰石的山,还提出了一个水泥路的想法。只不过要修建这个水泥路,需要铁矿粉。”

璟卿说的就是林昭,李璟是他上了皇家玉牒的正经名字,只是平时不怎么有人他叫这个名罢了。

他把林昭呈上的折子递给了周晟,周晟看完后,皇帝问道:“周爱卿对此怎么看?”

大魏对于铁矿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大部分都是用来做兵器和农具了。如今说修路竟然也要用到这个,皇帝是有些惊讶的。

周晟想了想,道:“按照折子上所写的,这种水泥路修建出来既耐久又承重,关键是还能像镜面一样平坦。细细思量,若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往来运输贸易岂不是更方便了?如此看来,臣觉得可以先试一下。”

“先试一下?此话怎么说?”

“臣认为,不如就让璟大人以临安作为一个试点,先在那修建一条所谓的水泥路试试。只修这一条路,应当用不了多少铁矿粉,皇上何不给他拨一些过去呢?”

“再者,若是修建出来的水泥路不似他说的那般好,咱们也就损失了一些铁矿粉,相比较这份雷/管配方的珍贵,着实算不上什么。但若是修建出来,和他所说的一般无二,那皇上您就可以用这个方法修建我们大魏境内其他道路。”

“若是路通了,来往就方便了许多。那么南边的丝绸运到北方,价格就不至于那么高昂,而运送一些当季的水果还能保持新鲜度。诸如此类确实有很多好处。”

皇帝渐渐被说服,他道:“朕再好好考虑考虑,你先退下吧。”

身为一国皇帝需要考量的事情比较多,他征求过周晟的意见之后,他权衡了一下,做了决定,然后将户部尚书叫去了。

无他,只是因为林昭还在奏折中提到了挖石的钱,站在百姓的角度说的十分动情,皇帝想着他想要的款项也不多,便一并看在雷/管配方上的面子给批了。

将户部尚书叫过来,就是因为这件事。

前些年因为打仗,国库空虚,这几年虽然好些了,但像临安这种情况很常见,朝廷最低的税收标准都交不上来,国库依然不富裕。

想让户部尚书拔毛出钱,着实有些困难。

户部尚书从御书房出来的时候,脸色都是臭的,天天这个那个都张口问他要钱,他管着国库容易吗?

虽说林昭一开始打算的是用朝廷拨的款项给村民们发工钱,但朝廷拨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账,所以只能先自己垫着。

等到朝廷拨的款项到了,就先存在衙门的账上,后面修路还需要不少钱。

虽然钱款拨的比较慢,但有一个好消息是,皇帝答应给铁矿粉了。

这意味着,只要等铁矿粉到了,就能开始着手做水泥了。

在此之前姜子延准备先开办一个水泥厂,这个水泥厂的位置不能太远,要方便村民们来上工。

最后林昭将其中一个水泥厂的位置定在了距离黑风村外两千米开外的一片荒废场地上。

做水泥不像做□□,东西纯度不够不行。水泥只要材料到位了,直接按照方法顺序做就行。

先做一个水泥厂生产水泥试试,如果效果好的话,就再在别的村子附近再建几个水泥厂。

就近的村子农闲的时候也不用再去城里找活干,直接到附近的水泥厂上工,管饭还发工钱。

不过这次水泥厂招工的事儿林昭没有让里正传话,而是让人写了许多招聘的告示,仿照之前姜子延造纸坊招工一样,张贴出去,有意愿人可自愿前来报名。

不过水泥厂基本都是体力活,所以招的工大部分都是体格健壮的男丁。

关于办厂这方面,姜子延比较有经验,这件事基本上都交给他处理了。林昭偶尔会和他商量一下道路修建规划。修路也是有门道的,要捡着宽大街附近人多的地方经过,还有就是距离目的地尽可能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