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县令重点翻了这几人的所有答卷,在张素和林昭二人之间犯了难。
师爷看县令皱着眉头,上前问道:“大人,怎么了?”
“你看这两份答卷,这四书文、五经文还有圣谕广训等都答的很好,偏偏就这策论和诗词上让本官犯了难。”
师爷没有吴县令学问高,他也看不出个区别来,安静的听他说着。
“这其中一人的策论写的很出彩,比另一人要好上许多,可这诗词写的却不如另一人。你说,本官该如何取舍?”
师爷在一旁小声提醒道:“大人,您忘了,今上向来喜欢那些策论写的极好的考生,这当然还是要策论好些的为好啊。”
吴县令眯了眯眼,道:“你这话说的,这不过一个小小的县试,怎么就扯道殿试去了,况且这策论写的好也要能呈到圣上面前才行啊。”
“既是让大人都犯了难,说明这两人的答卷必然都十分出彩,今年秀才那估计是没跑了,至于以后能不能得到更高的功名,那就看以后的表现了。”
吴县令也存了这个心思,这二人的答卷比往年的要好上不少,尤其是林昭那篇策论,写的十分令他惊艳。吴县令最后在其中一份上面画了个圈,选出了前十名后这才去休息。至于后面的名次让各位监考官决定即可。
县衙公布成绩名次谓之发案,以姓名做数。
发案那天姜子延他们都在清平镇,这两日小院里的造纸坊已经走上了正规,而他也将石灰窑扩大了一些,不停地烧制石灰,十分繁忙。林昭自从那日从岑夫子处回来后更加潜心读书了,对于什么时候发案他并不关心,凭着做题的感觉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考过的。
中午的时候县衙来人报喜了,姜子延匆忙从造纸坊赶回去,路上遇见几个邻居,都一脸羡慕的说:“姜小郎真是有福气啊,生意做的这么好,家里弟弟还那么争气考了个第一名回来!”
等他到家的时候,前来报喜的县衙小差还没走,虽然路上已经知道了林昭可能是考了第一,可到底是从别人嘴里听说的,此刻他赶紧确认道:“这位兄弟,我们家阿昭这次县试……”
小差脸上满是笑容,祝贺道:“恭喜考生林昭取得了本次县试的案首。”
姜子延脸上抑制不住的高兴,他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将它塞进了报喜的小差手里,“这位兄弟也沾沾喜气儿,拿去买酒喝吧!”
对方收下了,这是个肥差,不然谁愿意做大老远还颠的不行的车来这里报喜。
住在县里的考生们自然是亲自去看的,可镇上的就需要他们这些人跑腿了。但县衙人手少,所以一般一个镇上派一个人过去疯,一家一家通知。住在村里的就更远了,基本上都是靠人带口信。
为了庆祝林昭拿了第一名,姜子延中午特地做了一桌子。姜子延现在就是老母亲心态,对他来说,林昭仿佛就是初中考高中还是跳级那种,而且全县那么多考生,他第一场考试就拿了第一名。
姜子延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什么叫学神,就像前世那些少年班的学生一样,花最少的时间考最高的分。只是没想到有朝一日这样的人会离他那么近。
这边姜子延得知了消息后便赶紧让人告诉了岑夫子,这次他教出来的甲班有好几个都通过了县试,令他惊讶的是林昭竟然真的拿了案首,这让他回去的心思更加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