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06章 安阳寻宝(2 / 2)

一对青铜方尊通体饰着夔龙纹,尊口外翻,造型庄重,内壁还残留着当年祭祀用的酒液痕迹;

还有数件青铜爵、青铜觚,器形典雅,流、尾、柱一应俱全,爵身铸着“商王武丁”的铭文,是研究殷商王室祭祀制度的珍贵实物。

最震撼的是一柄青铜钺,刃宽近尺,钺身铸着双虎噬人纹,寒气逼人,刃口依旧锋利,显然是当年妇好领兵作战的兵器,彰显着这位女将的赫赫战功。

空间继续下沉,在一处坍塌的地下窖穴中收获颇丰。

窖穴用黄土夯实,四壁残留着当年堆放器物的痕迹,地面散落着数十块龟甲与兽骨,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甲骨文,笔画瘦硬挺拔,内容多是祭祀、战争、农事的占卜记录,是破解殷商历史的“活化石”。

墙角堆着几口大陶瓮,掀开其中一口,里面竟是满满一瓮贝币,白色的贝壳边缘打磨光滑,数量足有上万枚,是殷商时期的流通货币,见证着当年的商业往来。

另一口陶瓮里藏着数十件玉器,和田白玉雕琢的玉璧,质地细腻如凝脂,上面刻着简单的弦纹;

墨玉雕刻的玉琮,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还有数件玉鸟、玉鱼、玉蝉,造型简约却神韵十足,是殷商“神玉”文化的典型代表,玉质温润,历经三千年依旧毫无裂纹。

透视之力延伸至殷墟王陵遗址地下五米厚的夯土后,一座殷商贵族墓赫然出现:墓道石门上雕刻着原始的龙纹与鸟纹。

墓室中央的棺椁早已腐朽,只剩下一堆残破的木料与散落的人骨,棺椁旁散落着数十件随葬品:

一件玉衣的玉片散落在地,玉片用丝线串联,上面还残留着朱砂痕迹;

一对青铜戈造型精美,戈身铸着“亚长”铭文,是墓主人的身份象征;

还有数枚金箔,薄如蝉翼,上面压印着云雷纹,显然是当年覆盖在棺椁上的装饰。

墓室西侧的储藏室里,堆满了陶罐与青铜容器。

陶罐里装着的东西早已腐烂,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青铜容器里藏着数斤青铜块,上面刻着“矿场”铭文,是当年的未加工原料,见证着殷商发达的青铜冶炼业;

还有几件陶制的酒器、食器,造型古朴,纹饰简单,是当年贵族的日常用器,上面还残留着使用痕迹。

在一处商代遗址的地下,一口陶瓮里装着数十件石制工具,石斧、石镰、石刀一应俱全,磨制精细,刃口锋利,是当年平民耕作、狩猎的用具;

一旁散落着几枚陶制纺轮,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是商代纺织业的实物证据;

最特别的是一只陶制的小鼎,造型模仿青铜鼎,却更为小巧,鼎内还残留着当年烹饪的食物残渣,仿佛能嗅到三千年前的烟火气。

在更深的土层里,一处更为古老的二里头文化遗址透着异常。

这里的夯土台基更为简单,土层中掺着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片。

空间下沉至十二米深处,一处石砌密室赫然出现,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尊半米高的绿松石龙形器,由数千片细小的绿松石片拼接而成,龙身蜿蜒,龙首昂扬,鳞片清晰,是一件龙形器物,绿松石色泽依旧鲜亮,历经五千年依旧完好无损。

石台两侧的木架上,藏着数件原始青瓷与玉璋。

原始青瓷釉色青中泛黄,器形简单,是瓷器的雏形;

玉璋造型规整,上面刻着简单的纹饰,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礼器,象征着权力与等级。

在安阳地下搜寻了整整三天,从殷商的青铜重器、甲骨文、玉礼器到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原始青瓷,从皇家的祭祀用品、兵器到平民的工具、货币,每一件都承载着安阳城的千年记忆,诉说着中华第一古都的文明曙光与殷商王朝的雄浑气魄。

站在洹水之畔,望着远处殷墟遗址的保护棚与夕阳下的夯土城墙,赵国强心中暗自感慨。

这座深埋地下的古都,藏着华夏文明的根脉,每一件珍宝都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先民的智慧与信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这里搜索的差不多了,地下珍宝这么多,自己不可能将它全部寻完,还得留一点给后来者。

“该走了!”

他心中念头一动,瞬间进入了空间,来到空间祭坛上面。

面对着郑州的方向,念头再闪,他的身影再次消失在祭坛上。

下一站,郑州——那座“商城故都”,正等待着他去探寻早商王朝的城郭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