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79章 未来启航(1 / 2)

暴雨过后的清晨,夏澜站在传习塔顶层的全景玻璃前。脚下云海翻腾,隐约露出新村的轮廓——青瓦屋顶与太阳能板交织,古窑遗址旁矗立着生物实验室,田间小径延伸向正在建设的太空育种基地。她展开手中的全息规划图,村庄的虚拟投影在云层上延展,最终与远方的朝阳重合。

\"夏总,航天局的批复到了!\"徐明气喘吁吁冲进来,\"批准我们使用长征火箭的冗余载荷!\"

夏澜轻触图纸,新村的三维模型突然分裂——一部分扎根大地,一部分悬浮成太空站模块,还有几缕数据流如同藤蔓,伸向尚未标注的远方。

战略会议上,夏澜用激光笔勾勒出立体的坐标系:

x轴(大地深耕):扩建地下非遗基因库,将王老爷子的拉坯手法编码进耐高温陶瓷,周婶的千种药方存入植物种子库。最震撼的是\"活体博物馆\"计划——整片山谷将成为动态展区,游客的每个脚步都会触发不同年代的全息历史场景。

Y轴(星际拓展):与Spacex合作的\"非遗方舟\"卫星已进入组装阶段,载有浓缩人类技艺的量子存储器。而更疯狂的是\"月球民窑\"项目——王老爷子改良的陶土配方,将成为月球基地的首批建材。

Z轴(虚拟共生):元宇宙中的数字新村正以1:1比例生长,每位访客都能领养块\"虚拟土壤\",用传统技艺构建自己的幻想世界。最特别的是\"记忆嫁接\"功能——游客可将童年故居的数据导入系统,生成融合个人记忆的特殊景观。

\"这不是规划图,\"夏澜旋转着三维模型,\"是文明基因的播种机。\"

当全球媒体聚焦太空计划时,夏澜悄悄启动了\"根系工程\"。王老爷子带着学徒们走访全国濒危民窑,用新村的智能烧制技术复活传统工艺;周婶的草药数据库向山区诊所免费开放;连张叔的轮椅改装图纸都上传到了开源平台。

最动人的是\"银发数据化\"项目。年轻人用3d扫描记录老人掌纹的每道沟壑,AI通过肌肉记忆还原失传技法。当百岁绣娘林婆婆看到虚拟自己演示针法时,泪珠落在传感器上——系统立即生成新的学习模式:\"情绪波动时的独特走线方式\"。

\"我们飞得再高,\"夏澜在内部信写道,\"也不能让大地失去养分。”

原定用于高端科研的东区实验室,突然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孩子们在培养皿上乱涂乱画,主妇们用离心机分离辣椒酱,甚至还有位诗人来借用光谱仪分析情书墨迹。

\"这是'非标研究'特区。\"夏澜向瞠目结舌的专家组解释,\"所有设备每天开放三小时给非专业人士。\"她调出数据:这些\"胡闹\"已催生12项专利,包括用陶窑余热烘焙的益生菌面包,以及受儿童涂鸦启发的抗癌药分子结构。

王老爷子成了最狂热的参与者。老人偷偷将陶泥塞进dNA测序仪,结果发现某种古老菌株能增强釉色。现在他整天缠着生物学家问:\"能把嫦娥的玉兔基因,掺进我的陶土不?\"

国际智库代表团来访时,夏澜展示了最颠覆性的成果——\"文化oS\"系统。大屏上,不同文明的技艺如代码般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