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燃烧三日三夜,十八万黑山军尽成焦土。
贾诩以一把大火,未损己方分毫,仅数名弓箭手因长时间拉弦略感疲惫,再无他伤。
“主帅,此役我军毫无伤亡,全歼黑山军十八万,俘获超十六万,其中包括张白骑、于毒、白饶三位首领。”
裴元绍禀报。
若非贾诩留有一线生机,这些人皆难逃火劫。
“带他们上来。”
贾诩点头示意,随后吩咐裴元绍。
“是,主帅。”
裴元绍抱拳领命。
经此一役,贾诩在裴元绍心中地位大变。
“败军之将,参见大帅……”
不久,张白骑、于毒及白饶被押至贾诩面前。
面对此战,十八万黑山军竟因些许计谋,耗费少量粮草便遭覆灭,几人皆心悦诚服。
黑山军虽已覆灭,但黑山上仍有百万民众未归顺。
谁能招降这些人,我定会替他向主公请功。
贾诩神色平静地说完后,目光扫过身旁的三人。
黑山军消亡后,冀州境内再无游离的编外之众。
贾诩此言一出,张白骑、于毒、白饶三人争相请缨。
昔日黑山军中,于毒与白饶绝不会与张白骑争夺,如今局势不同,三人皆是散兵游勇,谁都想借此机会建功立业。
既然如此,贾诩允诺三人一同前往,以招降人数行赏。
“多谢主帅!”
三人拱手致谢,随后快马加鞭奔赴黑山。
裴元绍见状,疑惑地问贾诩为何轻易放行。
即便黑山上有百万百姓,其中不乏壮丁,一旦反悔,后果不堪设想。
贾诩笃定地回答,单凭一人难成气候,三人同行必有掣肘。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
张白骑等人抵达黑山后,也曾犹豫是否改弦易辙,但很快打消念头。
若各自为战,面对百万之众,难保不被分化瓦解,届时陷入困境,悔之晚矣。
索性趁此机会展现实力,多带些人下山争夺首功,这是眼下最明智的选择。
即便未能如愿取得首功,也好过再次沦为阶下囚的结局。
自那一战后,贾诩的威名便深深震慑住了他们。
如今,他们唯恐稍有不慎落入贾诩布下的圈套。
一场大火,成为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梦魇。
三天后,贾诩于山下静候,张白骑、于毒与白饶率领百万人马出山归降。
身为黑山军副帅的张白骑威望更高,招募者众多,因此首功非他莫属。
“主帅。”
裴元绍拱手行礼。
“我已修书一封,你率大军连同十六万黑山军俘虏以及百万降众回幽州向主公报捷。”
此刻,黑山军已被平定,接下来只需应对冀州境内世家即可。
无需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一万骑兵足矣。
“属下明白。”
裴元绍点头领命。
随即,他统领四万大军押送十六万黑山军俘虏及百万黄巾余党前往幽州。
“果然是文和。”
王宫养心殿内,刘煜阅罢贾诩战报,不禁赞叹。
若非亲自领兵征伐,他亦不敢保证能像贾诩这般轻易取胜。
贾诩先是施计放火烧山,迫使黑山军统帅张燕出兵迎击。
而在那之前,贾诩早已调遣主力撤离,仅留空营诱敌。
同时,在营地四周囤积大量粮草,令张燕犹豫不决。
直至烈焰焚毁营寨,贾诩轻松斩获十八万黑山军。
看似简单的计策,实则每个环节都需贾诩精心掌控,比如挖掘隐蔽壕沟。
如此漫长的工程,环绕整个营地,费时又费力。
继续阅读,果然可见贾诩全盘布局。
早在大军抵达黑山脚下之时,他的谋划便已悄然展开。
当初那条沟渠开始挖掘时,却并未完全贯通,表面还覆盖着伪装物。
最终,在黑山军于营地歇息的夜晚,贾诩下令加快工程进度,彻底挖通剩余部分,并将其连接成整体,随后灌入火油。
至于后续步骤,文中未详细描述。
如此猛烈的大火,即便是黑山军也难以抵挡。
即便身为统帅的刘煜能够自保,其麾下军队除禁卫军外,恐怕也会尽数覆灭。
“果然,不可轻视世间豪杰。”
刘煜内心警觉渐生。
长久以来,他凭借武力优势,对其他势力多存轻慢之心。
然而,贾诩这一把火,让他深刻意识到战场之上,除了正面交锋,亦需提防敌方暗招。
“皆因火而成名。”
刘煜忽忆起张辽。
白狼山一役,张辽以火攻斩杀鲜卑十万骑兵,声名大振。
今日,又有贾诩,于黑山脚下烈焰腾空,一举收服十八万黑山军,威名四海。
细思之下,后世诸葛亮于博望坡初显威名亦是借助火计;赤壁之战更是烈火助阵,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关羽水淹七军,亦令人闻风丧胆。
自古以来,水火无情。
“诏告,兵部侍郎贾诩平定黑山军有功,特晋封为武威侯。”
因贾诩出身武威之地,故赐此封号。
“禁卫军副统领裴元绍平叛有功,升任荡寇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