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61章 心思(2 / 2)

于禁叹息道。

贾诩立于高处,手中羽扇轻摇,目光如刀般锐利,说道:“与之交战后,信心自然增长。

切莫将敌人的实力过分夸大。”

徐州下邳的天空阴云密布,沉重的气息笼罩着这座古老城池。

远方尘土漫天,曹操与袁绍率领的残军如潮水般涌来,他们的铠甲沾满血迹与尘土,往日的锋芒早已消失殆尽。

荀彧站在城门口,手握战报,透过风尘看去,试图从这支队伍中寻找胜利的可能。

但当看到昔日威武的大军如今疲惫不堪时,他心中一片沉痛。

他知道,官渡之战对曹操至关重要,那是他孤注一掷的关键时刻。

若能在此战胜刘煜,之前刘煜的所有优势都将化为乌有。

甚至,他们可以凭借长江天险,将刘煜的势力阻挡在北方,进而攻占南方的荆州扬州等地,实现南北分治的局面。

那时,依靠兖州徐州的富庶,以及扬州的后备资源,未必不能与刘煜争夺天下。

然而,这一切如今都成了镜花水月。

官渡之战,面对刘煜的强大势力,曹操与袁绍联手,却惨遭溃败。

曹操的骑兵队伍缓缓入城,他神情虽显疲倦,却依旧沉稳。

看见荀彧等人在门前相迎,他微微颔首,示意不用行礼。

荀彧快步上前,语气微颤:“主公,您……”

曹操打断他:“文若,这一仗,我辜负了你们。”

荀彧忙摇手:“主公,这不是您的过错,刘煜奸诈多谋,这是天意,人力难以抗衡。”

曹操却摇头:“天意?哈哈,天意也是人为。

若我能如你般聪慧,如夏侯般英勇,或许不至于如此。”

说着,曹操的目光投向远方战场,那里尚有战火余烟和战鼓残响。

荀彧望着主公背影,心中泛起复杂情绪。

他知道曹操的抱负与雄心,此刻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主公,今日之败,并不能动摇根本,反能让众人心更齐。

请莫灰心,未来仍有希望。”

荀彧勉励道。

曹操转身注视荀彧,眼中闪烁希望之光:“文若,我们真还有机会吗?你是否仍愿助我成就大业?”

荀彧毫不迟疑:“愿追随主公!”

曹操点头,目光愈发坚毅:“很好。

我生逢乱世,此番失利不过是短暂挫折。

你立刻前往徐州整顿兵力,我要让刘煜明白,我曹操绝非轻易可破之人。”

荀彧内心震动,眼前曹操似重焕昔日风采,其话语如冬日暖阳,令他倍感慰藉。

尽管徐州已不如从前富裕,但只要曹操心存统一天下之志,荀彧相信自己有能力为他再度组建强军!

袁绍立在一旁,衣衫无风而动,满面忧愁。

官渡之败,对身为四世三公之后的他来说,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家族荣耀的巨大羞辱。

往昔那不可一世的气焰,如今只剩无尽凄凉。

自从幽州与冀州落入刘煜之手,袁绍便觉得自己似被命运玩弄的棋子,颠沛流离、辗转难安,如今更要依附于曹操在徐州的庇护,这屈辱令他心如刀绞。

荀彧察觉后,悄然向曹操递去询问的目光。

曹操虽显疲惫,但敏锐依旧,微微颔首示意荀彧退下,随后缓步走向袁绍。

“本初,官渡一役,虽我二人皆败,但只要尚存一口气,便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曹操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袁绍听罢,眸光微亮,转身回望,眼中交织着复杂情绪:“曹孟德,真有转机吗?”

曹操深吸一口气,正色道:“你我虽有过节,然官渡一战同仇敌忾,我直言,刘煜确实强劲,但我等亦非逊色于他,断不可轻言认输,徐州定会成为我辈复兴之地。”

袁绍眼底燃起希望之光,沉吟片刻,道:“孟德,你手中徐州还能招募多少兵士?”

曹操先是一怔,随即坚定点头:“我信文若,他必能筹措粮草兵马,试上一试,方知成败,若不行动,怎晓可行与否?”

袁绍眼中光芒愈发炽烈,恢复往日豪情:“好!我袁本初岂甘沉沦?愿与孟德共创大业,誓复袁家荣耀!”

曹操闻言展颜,伸出双手:“如此,便以君子之诺,生死与共。”

袁绍紧握曹操之手,那一刻,两人目光交汇,仿佛看到复兴的曙光。

此刻,曹操与袁绍眼中再无迷惘,唯有坚毅与希冀。

城内,荀彧见此情景,暗自感叹:一场失败,竟使昔日宿敌化为患难同盟。

然而,他也深知,要筹措军资并非易事。

另一处,兖州境内。

刘煜策马而行,蹄声震碎石,尘土漫天飞舞。

他的眼神如鹰般锐利,透过飘扬的战旗间隙,仿佛能穿透徐州城坚固的防御。

即便已是春末,他身上的铠甲依然泛着寒光,宛如他的目光一般凛冽。

李儒作为军师,总是随侍左右,他不仅是刘煜的谋士,更是他的知己。

“文忧,你觉得曹操与袁绍还有余力可战吗?”

话音刚落,李儒便明白了他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