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林砚之突然提高声音,指向旁听席,“那位穿蓝色外套的女士,她的父亲就是去年被误诊的患者。对她来说,什么是公平?是企业的商业机密重要,还是普通人的生命安全重要?”
穿蓝色外套的女士猛地站起来,眼泪夺眶而出:“我父亲本来能治好的!要是AI能多考虑一点特殊病例,他现在还能陪我吃饭!创新不能不管人命啊!”
法庭内瞬间安静下来,连审判长都停下了笔。林砚之趁热打铁,拿出《框架》附件:“我们提出的‘脱敏审计’,由第三方机构执行,审计过程全程区块链存证,商业机密泄露将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市财政已设立‘伦理创新补贴’,对配合审计的企业给予研发资金支持。这不是枷锁,是保护伞。”
休庭时,周明远教授悄悄递给林砚之一张纸条:“用生命案例破题,比讲一万句道理都管用。”林砚之抬头望去,看到旁听席上,几位医疗行业代表正对着智愈科技的人摇头,而患者家属们紧紧攥着的病历本,仿佛成了最有力的无声证词。
三天后,法院当庭宣判:智愈科技需在十五日内提交脱敏后的算法核心模块,接受伦理审计,审计结果向社会公示。判决书中的一句话被媒体反复引用:“科技创新当有伦理边界,商业利益不得凌驾于生命权之上。”
消息传来时,林砚之正在指挥中心调试新的伦理审计系统。陆凯拿着智愈科技提交的脱敏算法跑进来:“林局,他们终于松口了!审计组初步发现,算法里果然没有设置‘罕见病预警机制’,我们得督促他们整改。”
林砚之盯着屏幕上滚动的算法代码,突然想起沈敬东在法庭外说的话:“你们赢了,但创新会输。”她拿起手机,给沈敬东发了条信息:“市伦理创新补贴已到账,我们联合高校帮你们优化算法,下周开技术对接会。”
十分钟后,沈敬东回复了一个“谢”字,后面跟着三个握手的表情。
一周后的技术对接会上,智愈科技的工程师与高校伦理团队激烈讨论着算法优化方案。沈敬东找到林砚之,递过来一杯咖啡:“林局,上次是我太固执了。昨天审计组指出的漏洞,确实能避免很多误诊。”
林砚之接过咖啡,看着会议室里忙碌的身影,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她想起十年前处理智能输液泵事件时,护士小张说的那句“机器不懂人命关天,但造机器的人懂”。如今看来,那些曾经抗拒伦理约束的人,终究会明白:伦理从不是创新的敌人,而是让创新走得更远的底气。
傍晚,林砚之收到周明远教授的短信,附带一张照片——黄浦江边的智能路灯上,滚动播放着《框架》实施首月的成果:AI医疗误诊投诉下降72%,物联网设备安全漏洞修复率达91%。照片下方,教授写了一行字:“伦理的种子,终于开始发芽了。”
她站在窗前,望着远处亮起的万家灯火。那些灯光下,有正在接受AI诊断的患者,有使用物联网设备的家庭,有研发新技术的创业者。林砚之知道,这场关于算法与伦理的博弈,只是伦理框架落地的第一仗。未来还会有更多难题,但只要守住“生命至上”的底线,科技与伦理终将在黄浦大地上,生长出共生的模样。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女儿发来的视频。屏幕里,10岁的小家伙举着一幅画,画中一个带翅膀的机器人,正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颗发光的心脏。“妈妈,老师说这是‘伦理AI’,它会保护所有人。”
林砚之笑着点头,指尖轻轻触碰屏幕。窗外的黄浦江上,自动驾驶游船驶过,船身的智能灯牌闪烁着温暖的光,与岸边的路灯交相辉映,照亮了这座城市最温柔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