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网信办的督查组进驻园区。在调取服务器后台数据时,工作人员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智联未来”不仅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还通过设备麦克风采集环境声音,用AI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作息规律。
“这已经不是技术漏洞,是蓄意侵犯隐私。”督查组组长指着数据记录,“你们看,这些设备明明有本地存储功能,却被强制设置为‘云端优先’,就是为了方便他们收集数据。”
消息传开,园区里炸开了锅。住户们纷纷要求拆除智能设备,原本热闹的业主群里,满是质疑和愤怒。林砚之站在园区广场的公告栏前,看着自己昨晚连夜写的致歉信,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林博士,陈子墨跑路了。”老周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张股权转让书,“他把公司卖给了一家外地企业,留下一堆烂摊子。”
林砚之只觉得天旋地转。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位癌症患者找到她时的场景,老人颤抖着拿出手机,上面是被公开的病历和恶意评论,泪水顺着皱纹滑落:“我只想安安静静治病,怎么就成了别人的谈资?”
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要彻底整改。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凑了两百万启动资金,带着团队开始逐个排查设备漏洞。白天,他们挨家挨户道歉,讲解安全整改方案;晚上,就在办公室里写代码、测试新的安全模块。
有住户不理解,骂他们是骗子;有员工撑不下去,递交了辞职信。林砚之咬着牙坚持,她在每台设备上加装了“物理断网开关”,让用户可以随时切断云端连接;开发了“数据透明面板”,用户能清晰看到设备收集了哪些数据、用途是什么;还建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由住户代表、技术专家和法律人士共同监督设备更新。
一个月后的清晨,第一台整改后的智能门锁在12号楼安装完成。张大爷犹豫着按下指纹,门锁“嘀”一声打开,屏幕上显示“本地存储已开启,云端连接未激活”。
“这玩意儿真的安全了?”张大爷摸着门锁,语气里带着怀疑。
林砚之点点头,递过一张说明书:“您看,这个红色按钮是断网开关,按下去所有数据都存在本地,谁也拿不走。要是想连云端,得您亲自扫二维码授权。”
张大爷试着按了按断网开关,门锁发出“已断网”的提示音,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早这样不就好了?科技是方便人,不是折腾人。”
这天下午,林砚之收到了一封邮件,是那位癌症患者发来的。信里说,她已经重新回到社区,看到整改后的设备,终于敢打开窗户晒太阳了。附件里是一张照片,老人坐在窗边,阳光洒在她脸上,笑容温暖。
林砚之望着窗外,黄浦江面波光粼粼,园区里的智能设备指示灯柔和地闪烁着。她知道,物联网的发展没有尽头,伦理安全防护也永远在路上。但只要记住“科技服务于人”的初心,守住隐私与便利的平衡,就能让智能设备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而不是隐患。
傍晚,小苏兴奋地跑进来:“林博士,好多小区都来问我们的整改方案,说想借鉴!”
林砚之笑着点点头,打开电脑,在新的项目计划书上写下:“物联网伦理安全的核心,是把控制权还给用户。”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天空,她知道,一场关于科技伦理的守护战,才刚刚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