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两位业主走了,小陈凑过来:“林工,你今天可真厉害,把赵总说动了。我还以为要吵起来呢。”
林薇喝了口咖啡,看着窗外渐渐散去的晨雾:“不是我厉害,是‘伦理’本身站得住脚。智能建筑的核心是人,忘了这点,再先进的技术也是空架子。”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薇的团队忙得脚不沾地。她带着设计师们跑遍了上海的无障碍设施体验馆,给张阿姨这样的老人做模拟测试——把语音指令的识别范围扩大,加入苏州、宁波等方言;把触屏按钮改大,还加了盲文标识;在玄关处装了个“紧急呼叫大按钮”,一按就能联系物业和家人。
针对李哲提出的隐私问题,他们和软件团队一起开发了“隐私权限分级系统”:住户可以在手机App上选择“完全开放”“部分开放”“关闭”三个等级——选“部分开放”的话,能指定系统只获取照明、空调的数据,不获取作息、用水数据;还加了“数据本地存储”选项,住户可以选择把自己的数据存在家里的本地硬盘,而不是云端,从源头减少泄露风险。
应急系统方面,他们做了“双重冗余”:主系统用AI控制,备用系统用手动触发,线路分开铺设,还在每层楼的楼梯间装了应急发电装置——就算主电源断了,备用电源能撑48小时,应急照明、电梯、呼叫系统都能用。
这天,林薇带着团队去云境大厦的施工现场验收隐私防火墙的铺设。施工队队长老王指着墙里的线路:“林工,您放心,这防火墙的线路和其他线路完全分开,还加了屏蔽层,黑客想破解都难。”
林薇蹲下来,摸了摸线路接口:“老王,辛苦你们了。这部分虽然看不见,但关系到几百户人家的隐私,不能马虎。”
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是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技伦理研究中心的主任,之前林薇找她咨询过智能建筑的伦理框架。“林薇,你们云境大厦的‘伦理设计方案’我看了,特别好!下周我们中心有个‘智能建筑伦理研讨会’,想请你来讲讲,怎么样?”
林薇笑着答应:“当然好!我还想请您帮我看看,我们那个‘用户伦理反馈系统’,还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
挂了电话,老王凑过来:“林工,你们搞这个‘伦理设计’,是不是特别麻烦?”
“麻烦,但值得。”林薇站起身,望着正在封顶的大厦,“你想啊,以后这里住的有老人,有年轻人,有上班族,有残疾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智能建筑不是要把大家‘统一’成一个样子,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在里面住得舒服、住得安心。这就是伦理设计的意义。”
一周后的研讨会,林薇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屏幕上放着云境大厦的效果图。她举起手机,展示了“隐私权限分级”的界面:“大家看,这个界面里,住户可以自主选择‘允许系统获取哪些数据’‘数据存在哪里’‘是否同意第三方使用’——我们甚至加了个‘临时权限’,比如请朋友来住,就给朋友开24小时的门禁权限,过期自动失效,不用怕权限泄露。”
台下的陈教授点头:“林薇团队的这个设计,抓住了智能建筑伦理的核心——‘人的主体性’。很多智能项目把‘智能’当成目的,忘了‘人’才是目的。伦理设计,就是要把‘人’拉回中心。”
有位来自北京的设计师举手提问:“林工,你们做这些伦理设计,成本增加了多少?业主能接受吗?”
“成本增加了12%左右,但我们做了业主投票,89%的业主愿意为伦理设计买单。”林薇调出投票结果,“因为大家明白,这些钱花的是‘安心钱’——比如应急备用系统,平时可能用不上,但真出事儿了,就是救命的;隐私保护,平时可能没感觉,但一旦泄露,损失的是信任。”
研讨会结束后,李哲发来消息:“林工,我看了研讨会的直播,那个‘临时权限’太实用了!我以后请朋友来玩,再也不用怕他们拿到长期门禁了。”
张阿姨也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笑意:“林设计师,昨天物业上门教我用那个大按钮,一按就能叫人,说话它也能听懂我的苏州话了!我儿子在国外视频的时候,都说这房子买对了。”
林薇挂了电话,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夕阳下,云境大厦的轮廓渐渐清晰,AI中控系统的调试还在继续,隐私防火墙的指示灯闪着柔和的绿光,无障碍通道的扶手已经安装完毕。她想起刚接项目时的疑惑——智能的边界在哪里?现在她有了答案:智能的边界,就是人的需求;伦理设计的原则,就是让技术永远服务于人。
几天后,赵立东突然来事务所找林薇,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上海日报》的头版报道了云境大厦的伦理设计,标题是“智能建筑不‘冰冷’,伦理设计暖人心”。
“林工,你火了!”赵立东把报纸放在桌上,语气里带着佩服,“昨天有三个外地开发商来问我,能不能借鉴你们的伦理设计方案。还有业主群里,大家都在夸这个‘伦理大厦’,说咱们盛远是真的为业主着想。”
林薇拿起报纸,嘴角扬起微笑:“赵总,您看,伦理设计不仅能让住户安心,还能让项目更有价值。这不是成本,是投资。”
赵立东点点头,认真地说:“以后盛远的项目,都要加‘伦理设计’这一项。林工,下次再有这样的项目,还请你当总设计师。”
林薇望着窗外的黄浦江,江水波光粼粼,和云境大厦的玻璃幕墙相映成趣。她知道,云境大厦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智能建筑拔地而起,但只要守住“隐私优先、安全冗余、包容适配”这三个原则,守住“技术服务于人”的初心,智能建筑就不会变成“冰冷的机器牢笼”,而是能容纳每个人需求的“温暖港湾”。
夜幕降临时,林薇收到了小陈发来的消息:云境大厦的“伦理监督屏”安装好了,实时显示着“隐私保护状态:正常”“应急系统运行:正常”“用户反馈处理:0待办”。她点开图片,屏幕的光映在她的眼里,像一颗小小的星辰——那是技术与伦理共生的光,是属于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