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00章 优进令(2 / 2)

商羊心中想着,这优进令若能推广到工部,或许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工部技艺传承,只是也得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弊端。

赵渊面露担忧地对袁泽说:【“殿下,优进令一事关系重大,需谨慎对待。务必确保其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而非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他建议先在几个州县试点,成熟后再推广全国。这种稳健的做法,体现了一个老成谋国之士的智慧。

【再比如,你本来连科考第一场都没过,但是你有一枚优进令,那么不好意思,直接跳过第一轮,进入第二轮。】

博主补充道,同时强调其中的难度:【但这有个前提——必须在教学考核中获得“优等”。

据统计,首批一千名持令者中,只有三十七人获得如此殊荣。这说明优进令的获得并非易事,需要真正的付出和卓越的表现。】

【这个优进令,可不是随便就能拿到的。】博主展示考核标准,条条框框写得清清楚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识字率达标,二是地方百姓评价良好,三是官员考核通过。

每一项都有量化指标,比如学生识字率需达七成以上。这些具体的标准,确保了优进令的含金量。】

【它不仅要求在学堂任教期间,教学成果显著,得到学生和当地官员、百姓的一致认可,还得经过层层审核。】

博主播放一段展现考核的严肃场面:【这是当时考核官员下乡巡查的场景。他们要随机抽查学生识字情况,走访村民了解情况,最后还要面试教师本人。这种全方位的考核,确保了教育质量不因激励制度而打折扣。】

【如此一来,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让那些有学识、有抱负的文人看到了晋升的希望,自然就愿意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

这个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多赢的局面:国家获得了教育人才,学子得到了教育机会,教师获得了发展前景。

【就这样,在袁泽一系列的举措下,大乾的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博主展示一组数据图表,曲线图清晰显示出各项指标的快速增长:【昭文十五年,全国学堂数量从不足千所增加到三万馀所;学龄儿童入学率从5%提高到38%;

识字率从8%上升到25%……这些数字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改变。】

【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学堂,接受知识的熏陶。】

【而这,也为大乾日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蒙学到县学,从州学到太学,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

更难得的是,各级学堂之间建立了升学通道,普通百姓子弟真正有了上升途径。这个体系的建立,打破了几百年来的阶层固化。】

好的,咱们把这些人的反应改成更自然的口语对话,贴合他们的性格和场景:

御书房中,天玄帝指着上面的字笑:“你瞧瞧,把蒙学、太学串成一条路,普通百姓子弟也能往上走——这魄力,比朕当年强。大乾以后,稳了!”

大太监徐贤赶紧接话:“陛下说的是,太子殿下这主意,可是暖了天下人的心呐!”

赵渊把袁泽叫到书房,指着书本叹气:“‘有教无类’是圣人的话,你倒好,真给做成了。但记住,这路子的根是‘公平’,要是偏了,啥都白搭。”

袁泽点头:“先生放心,我心里有数,绝不让人把这条路走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