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90章 顿悟(2 / 2)

[王阳明讲心学,却最恨人把学问学成“死书”。他总骂那些只会背经书的学生:“你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给爹娘端碗水,背了有啥用?”]

光幕下,有只会背书的学子红了脸,低头不敢看人;

老儒们则连连点头,觉得王阳明骂得对——学问要是不能用在生活里,背再多也没用。

[有个学生总爱引经据典,开口“朱熹曰”,闭口“孔子云”,他就问:“你娘生病时,朱熹能替你端药不?孔夫子能帮你熬粥不?”

学生被问得脸红,他才放缓语气:“学问不是挂在嘴边的,是要放进日子里的。你对爹娘孝,对朋友诚,这就是最好的学问,比背十本经书都强。”]

插画里,学生张口“朱熹曰”,阳明先生皱着眉提问,学生红着脸低下头,先生又温和地拍他的肩膀。

“问得好!”有人拍着手叫好,觉得这话把“死学问”的毛病戳得透透的;有为人子女的,想起自已对爹娘的疏忽,悄悄抹了把眼泪。

[他讲学从不用课本,要么在田埂上,指着刚插的秧苗说“这就是‘知行合一’,知道该怎么插,还得亲手插下去才成”;

要么在灶台边,看学生做饭,说“生火要懂火候,就像做人要懂分寸,这也是学问”。]

画面里,阳明先生在田埂上教学生插秧,裤脚沾满泥水;又在灶台边看学生生火,指着火苗说话,学生听得连连点头。

“原来学问还能这么教?”年轻教师眼前一亮,觉得自已以前的教法太死板了;农夫们则笑着说:“这不就是咱们过日子的道理吗?先生真是把学问讲活了!”

[这种“学问要活学活用”的较真,让心学跳出了书本的框框,成了能让人吃饱饭、过好日子的学问——这大概就是他的学问能传几百年的原因:

它不教你当“圣人”,只教你当“真人”,在柴米油盐里活出明白透亮。]

众人纷纷赞同。

“是啊!能让人过好日子的学问,才是好学问!”有百姓感慨道;学者们则若有所思,觉得心学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接地气”,能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