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还是昭文帝自已对咬文嚼字的东西兴趣缺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研究兵法、琢磨朝政上,这可不是赵渊老师的过错。
就像有人天生喜欢画画,有人就喜欢踢球,总不能逼着喜欢踢球的人天天画画吧?】
听到这话,赵渊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端起夫人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心里稍稍舒坦了点:还算这后世小子说了句公道话。
长孙皇后颔首道:
"泽儿向来如此,认准的事才肯下功夫。治国打仗是他的心头事,学问上稍显松懈,也在意料之中。
"
天玄帝亦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他能守住这江山,护好百姓,字写得差点又何妨?
"
然而,博主接下来的话,又让他的表情再次崩塌,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唉,但谁叫他只有昭文帝这一个学生呢?教出的学生被人说学问不行,那老师肯定得跟着受牵连啊。】
【教了几十年,学生在诗词歌赋上确实没留下啥拿得出手的作品。更让人笑哭不得的是,有一次昭文帝在朝堂上引用典故,把出处说错了。
结果被史官白纸黑字记录下来,成了后世文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哈哈哈哈......也难怪他这个老师要被众人指责了。】博主一边说,一边摊开双手,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大乾众人听闻,皆震惊不已,交头接耳的声音更大了:
"昭文帝陛下还会说错典故?
"
"这......这要是被那些酸文人知道了,确实会被笑话。
"
"赵太傅也不容易啊,教这么个学生。
"
"话也不能这么说,昭文帝陛下在治国上厉害就行呗!
"
袁泽脸上一热,嘟囔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了,记错典故又不影响打仗治国。
"
诸葛婉笑着打趣:
"太子哥哥,以后引用典故可得小心啦,不然会被后人笑的。
"
赵渊只觉胸口一阵闷痛,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一口气堵在嗓子眼,上不来下不去,眼前阵阵发黑,险些晕过去。
他扶着桌子,大口大口地喘气,心里把那记录错事的史官骂了千百遍。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赵渊可是把自已会的都传授给了昭文帝。
后者在射、御、数这些方面表现都还不错,骑马射箭样样精通,算账也清清楚楚。但唯有经赋与乐这两方面,确实不太行。】
博主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了些,【纵观史书,昭文帝一生仅留下寥寥几篇文章,而且还常被后世文人评价为
"匠气过重
",没啥灵气。
至于是他真的写不出佳作,还是觉得这些东西没啥用,不屑为之,这就无从得知了。】
【而在乐方面呢,大乾太初年间,世人都崇尚弹琴和吹篌,文人雅士聚会,总得有人弹上一曲助助兴。
可昭文帝却对此毫无兴趣,每次宴会上有人弹琴,他要么低头处理政事,要么就盯着窗外发呆。】
博主说到这儿,故意压低了声音,像是在说什么秘密:【网上不少网友猜测,昭文帝或许是真的不喜欢这些,甚至有可能根本听不懂人家弹奏的曲子里藏着啥情感。
就像我听歌,只知道好不好听,分不清啥是民谣啥是摇滚。】
大乾众文士与朝臣听闻,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满脸难以置信,眼睛瞪得溜圆:
"你说真的?太子殿下听不懂琴音?
"
"不可能吧!太子殿下怎么会听不懂?
"
"我上次还在宴会上弹过琴,太子殿下好像确实没什么反应......
"
"完了完了,要是太子殿下真听不懂,那我们以后还弹不弹了?
"
陈嘉庚闻言,抚须轻叹:
"帝王心思,多在江山社稷。若昭文帝陛下真听不懂琴音,想来也是无暇分心于此。百姓安乐,远胜琴瑟之音啊。
"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官员,语气恳切,
"咱们做臣子的,更该在意的是如何让粮仓充盈、边疆安稳,而非琴音懂不懂。
"
商羊在工部衙署里,听着同僚的议论,默默低下头翻看卷宗。他想起自已曾为讨好上司,特意学过几支曲子。
此刻忽然觉得比起这些,修好黄河堤坝、让沿岸百姓免受洪涝之苦,才是更实在的事——或许,昭文帝的
"不懂
",本就是一种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