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9章 贱籍(2 / 2)

普通百姓里,一个铁匠抡着锤子道:“要打海战?那得造多少船啊!我这铁铺的生意怕是要火了!”

旁边的秀才却皱眉:“打仗可不是好事,劳民伤财的。还是好好通商,换点稀罕东西回来好。”

澜州的渔民们议论纷纷,老渔民道:“有水师也好,上次我儿子出海,被海盗抢了半船鱼,有官兵在,也能壮壮胆。”

【从那以后,澜州开始训练海军,驻扎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

有些士兵的家属干脆搬到这里,还有些士兵选择在此定居,生儿育女。人一多,经济自然就繁荣起来了。】

袁泽掰着手指头算:“士兵、家属、定居的人……这得增加多少人口?嘉庚先生,你是做生意的,你说说,人多了对经济有啥好处?”

陈嘉庚笑道:“殿下,人多了,需求就多了。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哪样不要买?

商铺、作坊、客栈都会跟着多起来,税银自然也多了。这叫以军带民,是好事。”

袁泽接着道:“是啊,人一多,就有了生气。澜州本就靠海,这下更有活力了。”

魏征哼了一声:“人多是非多!士兵家属要是仗着军威惹事生非,欺压百姓咋办?我看啊,得派个严厉的官去管着。”

诸葛明点头:“魏大人顾虑有理。所以官府得立好规矩,赏罚分明,才能让澜州既繁荣又安稳。”

白起突然开口:“军规严明,家属不敢乱为。”声音不大,却很有分量。

【商羊用八年时间兑现了和昭文帝的约定,他的成功让昭文帝看到了商道强国的可能性,于是国策也随之改变。】

袁泽摸着下巴道:“商道强国?这说法新鲜。魏征,你以前总说商人是贱籍,现在听听,商人也能强国呢。”

魏征脸一红,梗着脖子道:“商羊是个例!不是所有商人都有这本事!再说了,要是大家都去经商,没人种地,喝西北风去?”

陈嘉庚摇头:“魏大人,商道强国不是让所有人都去经商,而是让农、工、商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农民种的粮食、工人做的器物,都得靠商人运到各地去卖,这样大家都能赚到钱。”

诸葛明补充:“就像白盐,要是没有商人运到全国各地,怎么能让更多人用上?商道流通了,国家才能富起来。”

天玄帝沉吟道:“重农抑商的规矩,沿用了几百年,泽儿敢改,魄力不小。商道若真能强国,不妨试试。”

长孙皇后道:“陛下,时代变了,法子也得变。只要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康,改改国策有何不可?”

普通百姓里,一个老农夫道:“商道强国?那咱种地的能沾光不?要是粮食能卖个好价钱,我就多种两亩地。”

旁边的货郎道:“肯定能沾光!商人赚了钱,就得买粮食、买东西,咱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澜州的商人更是激动,一个盐商道:“商羊大人用八年时间证明了商人的本事!以后咱商人腰杆也能挺直了!”

【在大乾,商人属于贱籍,被人看不起,不能出仕。

商羊能当官,也是先改了籍,又四处打点关系才做到的。但昭文帝认为,商人并非低贱的行业,相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袁泽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清亮:“在我看来,户籍不过是个名分,真该论的是行事。

商羊若只知囤盐抬价,就算他是士籍,也该斥为奸佞;可他能想出晒盐法普惠万民,能通商路让国库充盈,纵是商籍,亦该尊为能臣。”

袁泽端坐案前,手中摩挲着一卷户籍旧档,忽然抬眼看向魏征:“魏大人,你看这卷宗上的‘贱籍’二字,压弯了多少能人的腰?商羊若困于旧制,哪有天幕上的白盐遍天下?”

魏征闻言,上前一步朗声道:“殿下,臣以为,商羊是特例而非通例!商人逐利如蝇逐臭,若废了贱籍之限,难保无奸商借势盘剥,届时百姓遭殃,国本动摇,悔之晚矣!”

袁泽放下卷宗,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魏卿所言,是防小人之心。可若因防小人,便堵了君子之路,岂非得不偿失?

你看那商羊,以利兴邦而非害民,可见关键不在籍,而在规制——用税制导其利,用律法束其行,让商人既能逐利,又能利国,这才是长久之道。”

魏征仍是蹙眉:“陛下,人心叵测,怎可轻废古制?”

袁泽微微一笑,取过一册《商道要术》递去:“魏卿且看,书中言‘利天下者,方得天下利’。可见只要引其向正途,商人亦能为社稷之辅。

古制若不合时宜,便该如剪枝修树,去腐存新,方能枝繁叶茂。”

魏征捧着书,沉默片刻,终是躬身道:“殿下所见,远胜臣。”

一名书生叹气:“老规矩难改啊。不过昭文帝陛下这么说,说不定以后商人的日子能好过点。”

澜州的商人听了,个个眼里冒光,一个船商道:“商大人能当官,咱以后说不定也能!只要好好干,为国家做贡献,总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