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3章(1 / 2)

第73章

乡试第一场还没考完,考院中就因为这关于疫病的谣传闹得人心惶惶。

宁颂做完了饭,将碗筷收拾好,放进了自己带的小藤箱里,闭着眼冷静了一会儿,开始看第三题。

不是他不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是他身体尚且没有不适,何况目前还在考试,他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第三题是“今有璞玉至琢之”。

按照顺序,第一道题来自于《论语》,第二题来自《中庸》,这一道题,则是来自于《孟子》。

这一道题目只截取了原文的一部分,原文出自梁惠王下第九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文章原意是孟子使用璞玉作为例子,劝谏齐宣王能够根据臣子的专业水平、个人特质来使用下属。

若非如此,哪怕是璞玉,要求匠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琢这块玉石,玉石也会失去自己原本的价值。

这句话讲的是孟子的人才观,目的是希望上位者能够正确地辨析人才的特质,合理用人。

当然,“合理”使用人才,肯放权的前提,一定是有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完善的制度。

宁颂思考片刻,在稿纸上写道“欲使人胜其任,须得言宽也……”

要想合理用人,必须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

答完了第三题,第一场的考试就完成了大半。

按照如今的天色,从现在到天黑之前,能够使用的时间还有大概两三个时辰。

这对于宁颂来说是一个相当充裕的时间。

但在稿纸上答完题,并不算是彻底完成了任务——他还需要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统共三百字的字数限制,想要准确地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并不容易,更何况,他还需要靠着三百字脱颖而出。

既然来考试了,宁颂的目的当然不是混过去就算了。

将三道题重新过了两遍,第三次写出来的答案读起来便像是一回事了,宁颂检查了一番用词,在确定没有犯什么避讳之后,才将内容誊抄到自己考卷上。

誊抄结束之后,等墨迹干了,再看一遍,最后才放进宁颂专门准备的竹筒里。

今晚上还需要在考场里过一夜,他担心若是将考卷随意摆放,夜里考场的湿气会侵染考题。

若是污了试卷,明日里无法补救。

对于考试,宁颂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只是在他低着头答题这一阵子,氤氲在考场上空的阴云仍然没有散去。

坐在宁颂不远处的一名考生被带走了。

这名考生穿着简单,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带的行李也没有几件,很容易让人猜测到家境。

由于没有事先准备,对方果腹的食物当然只有考场发的午餐这一个选择。

只是,对方在吃完饭之后,不一会儿腹中就开始雷鸣。

这位考生几乎是在默默祈祷中答题的,他当然也听到了流传在考场中的风言风语,也明白自己可能中招,但心中仍然抱着侥幸。

没过多久,他撑不住了,开始抱着号舍中的恭桶上吐下泻。

一位监试带着几名号军将他带走。

“让我答完题,还有一道题就答完了!”

自从意识到自己可能中招之后,考生就加快了答题速度,尽管如此,仍然没有答完题。

“答什么答,题重要还是命重要?”号军呵斥他。

考生家境贫寒,是借了银子好不容易跋涉到了临州府才有了考试的机会,他若是这一回考不中,非但要等三年,还要还身上的一大笔债务。

这比他现在死了还难受。

“我不走!”

考生抱着号舍里的桌子,薄薄的一块镶嵌在墙上的木板几乎要让他给抱断了。

“嘿,你还倔上了。”

号军都是行伍里出身的兵士,平日里对这些嘴上全是圣贤语的穷秀才们没有半点儿好感,此刻见这穷秀才敢反抗,顿时来劲了。

“别动手。”眼看着号军要去拉着考生,监试皱眉阻止道。

监试不是自己的直属上司,号军哪里肯听,眼看着就要将穷秀才扯出来。

“不怕感染疫病吗?”监试这一句话,才把人劝了下来。

止住了号军,监试转过头又对秀才说:“你把自己的试卷收好,和我们走一趟,若是没事,等会儿还要回来的。”

如此劝慰,考生这才收了东西,跟在监试后面。

在路过宁颂号舍时,监试放慢了脚步,专门看了宁颂一眼,发现宁颂没事之后才离开。

宁颂认出了这位监试,是陆之舟陆大人身边的人。

四周不停地在走人,考场气氛分外凝重。到了下午吃饭的时候,考场负责派发的食物没有送来,负责他们这一片区域的号军也不见了身影。

宁颂开始用中午节省下来的水做饭。

由于中午有学有样,对面号舍的学子也没有吃号军给的食物,而是选择自己做饭,因此,此时仍然全须全尾地坐在号舍里答题。

看见宁颂按时做饭,他不由得露出一个钦佩的眼神。

狠人啊!

按照逻辑,一下子这么多人中招,明显是考院里食物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宁颂竟然还敢吃东西。

就不怕腹泻被带走吗?

下午被带走的那位考生,到了现在还没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