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3章(1 / 2)

第43章

几个月之前,宁颂离开细柳村的时候悄无声息,当时说是去隔壁村里读书,在旁人看来更多像是借口。

说什么读书,若是读书能读好,当时作为县丞公子时一无所获,等被赶出来才读吗?

可哪里想到,不过半年多的时间,曾经被他们不放在眼中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青川县最年轻的案首,回来了。

宁颂回细柳村来是为了祭拜父母。

在放榜得到消息之后,郑夫子就立刻给他准备好了东西,推着他回乡。

“别的先不说,父母还是要先告诉一声的。”

这是孝道。

于是,宁颂先顾不得疑虑自己第一名的成绩,就带着宁淼与宁木回了细柳村,同行的还有休假的刘大郎。

“东家知道你在考县试,专门派了了个人蹲在县衙外面,等到放榜,第一时间就回去禀报了。”

得知宁颂考中了案首,东家二话没说,支给了刘大郎二十两银子,吩咐他回去交给宁颂。

与此同时,还给他准了七日的假,让他好好给颂哥儿帮忙。

“你安心的去照顾颂哥儿,薪水我给你照发。”

正是因为东家的贴心,宁颂这一路上没有费什么功夫,全都是刘大郎在操持。

到了细柳村,那些个乡里乡亲,也是刘大郎在招待。

“颂哥儿只需要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就好了。”相处这么久,刘大郎哪能看得出宁颂对于无意义的人际关系的排斥,主动说道。

“刘大哥,叫几桌席面,请乡亲们喝酒。”宁颂说道。

这正是成年人的礼仪,纵然不喜欢,在表面上仍然要过得去。

新出炉的案首老爷不在,乡亲们在刘大郎的招待下热热闹闹。

刘大郎安排好了宴席,来说客气话。乡亲们摆摆手,哪能在意:“说什么呢,秀才老爷忙自己的,招呼我们做什么?”

“我们都明白的。”

一场考试,宁颂彻底从“颂哥儿”变成了“秀才老爷”。

部分对科举中的条条款款不大理解,连忙抓住机会,拉着人小声八卦:“咦,怎么现在就是秀才了,不是说还要考两场吗?”

稍微懂点儿的立刻科普:“案首同别的又不一样!”

考了县试第一名,可以不必再考府试与院试,就能获得秀才的资格。

当然,考与不考都是自己的选择,但在此刻,都无关紧要。

只要知道他们细柳村出了他们青川县的最年轻的案首就好了。

“那时候见第一面我就知道,颂哥儿是个聪明的,现在果不其然吧?”

宴席上来了,酒还没有喝到几口,就有人已经醉了。

“我还从颂哥儿那里买过竹花瓶呢,回去我一定要保存好,等我家小子长大了,给他看看!”

应和的人不在少数。

有人听了这番话,脑海中冒出了新主意,趁着宴席上人都在,打起了收购宁颂旧物的主意。

“若是颂哥儿隔年考中了进士……”

如此一想,他们细柳村岂不是跟着受益?

有对于美好未来的幻想佐餐,哪怕宁颂只是在宴席末尾赶回来,同乡亲们敬了茶,这顿宴席仍然看上去宾主尽欢。

在送客时,宁颂看到了自己穿越以来最多的笑容。

乡亲们挖空了心思,说的都是赞美与祝愿的话,仿佛此时此刻语言系统里只剩下这一种模式。

对上乡亲们企盼的眼睛,宁颂承诺道;“昔日我家情况艰难,多亏了各位乡亲帮助,这份恩情,我从来不敢忘记。”

当然,以后也不会忘记。

昔日,自然指的是在父母生病时,同村人的照顾。

“好!”

宁颂的承诺点亮了许多人的眼睛,在这一刻,他们的笑容真切了起来。

“莫说这些,我们还等着颂哥儿更进一步呢。”

“你还这么年轻。”

——你还这么年轻。

就如同乡亲们说的这样,秀才功名当然重要,可秀才并不少见。

真正让人稀罕的,是年轻。

宁颂如此年轻就走到了这一步,未来还有无数次的机会,去冲击更高的位置。

说不定呢?

普通村民们能想明白的道理,细柳村的大户人家没道理想不通。

傍晚的时候,张家老爷就派张扉过来送东西。

“听说颂哥儿今日忙得很,先送些趁手的人来给你使唤。”

送的是家仆。

宴席刚刚结束,满桌的杯盘狼藉,送来的人正是应急。

宁颂没有道理拒绝,先道谢,才拉着张扉问:“我什么时候去与老爷子道谢合适?”

张扉等的就是这个,闻言,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祖父说,你先忙你的,等空了再说。”

“我们两家是什么关系,还需要这么客气?”

宁颂拍拍张扉的肩膀:“回去帮我给老爷子说,等这日过了,我去拜访老爷子。”

“好。”

张扉将人留下来,转过头,松了一口气。

别见他此刻淡定自若,事实上,在走之前,老爷子拉着他嘱咐了半个时辰。

对待宁颂的态度既要热情,又不能显得太过谄媚。

既然是旧交,就要将“旧交”这个身份做好,别因小失大,坏了情分。

好在这个任务他完成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