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凌恒低下头朝着这一篇试卷看去,第一个反应是字迹真工整。
答卷人似乎研究了最适合阅卷人评判的字体和大小,用最适合的行距写了出来。
凌恒当过主考官,知道这样一份试卷在众多卷子中是多么的赏心悦目。
紧接着,才是去看策论的具体内容。
文章从“聚财”入手,紧接着说到了人。再然后论述权力泛滥对于一个国家财富的损害。
还用了“硕鼠”的典故。
虽然在凌恒看来,这篇策论充满了书生意气,但难得词句凝练,行文流畅,切中时题。
更重要的是,符合他的心意。
想到这里,凌恒的思绪不由得飘远了。
不久之前,因为淮河河堤溃烂,工部、户部几位大人因此而丢了官,更牵扯到了不少皇亲国戚。
皇上把这件事交给他来办,可是办到了一半,卡在了端阳公主这里。
工程上的贪腐不光是工部这个源头,而是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硕鼠,它们啃噬的一个个漏洞将国库的库银漏下,最终进了他们的口袋。
表面光鲜的公主与的驸马自然也是硕鼠两只。
所不同的是,在面对别的大人时,皇上能够铁面无私,可是在面对女儿的哭求时,就开始左右为难。
更有甚者,在他查案查到最关键的时刻,借着老师诞辰的理由,将他派出了京城。
美其名曰:为了他好。
他走之后,手上的差使交给了副手。那位副手他是知道的,老好人一个。
说是“老好人”的夸奖,说难听点,就是没有主见。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抵得过皇上爱女的威逼利诱?
而这些,皇上本人同样了解。
回过神来,凌恒面无表情地继续向下看,看到了策论结尾的那一句:韩非子说“明主治吏不治民”。
明法而治大臣之威,臣无法则乱于下。
英明的君主治理官员,而不是治理人民。只有法律清晰,才能抑制臣子权力的扩散。
没有法律的威慑,臣子就会私下作乱。
而他是大理寺少卿。
纵然已经知晓上意,可此时此刻,他不应当逃避。
凌恒微微叹了一口气,放下了策论。
“我要回京城一趟。”
说罢,凌恒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扔给陆之舟:“这个给他。”
“他?谁?”
“写这篇文章的人。”说这话时,凌恒已经站起身,推开了门。
陆之舟不明白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跟着凌恒一路走到了门口。
“你疯了,这个时候回京城,你师父的寿辰不参加了?”凌恒步伐匆匆,连带着陆之舟也着急了起来。
“京城需要我——我会和师父说清楚的。”
说罢,凌恒已经出了门。
小厮为他拉来了马,他跨马而上,一扬鞭,马已经奔驰了出去。
……这人真是。
陆之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这个好友,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的,想一出是一出。
一旁的教谕也没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试探着问:“陆大人,这卷子?”
“拿回去吧。”
掺和进联考,原本的目的就是找乐子。如今凌恒走了,他也没有了再折腾的兴趣。
卷子,还是留给私塾的人自己判。
不过,他倒是很喜欢讲座的方式——若是效果好,县学与府学里都能用。
“对了,这个找个机会给那篇策论的作者,先不必说是谁送的。”
若是这一位学子有机会走到高处,那么这一回相遇自然是一个美谈。
若是不能,光是将那玉佩卖了改善生活也是极好的。
“是。”
教谕被陆之舟指使着要来卷子,没过多久,又灰溜溜地将考卷送回了县学。
秀才们也被折腾得够呛,鼓起勇气期期艾艾地问“怎么了”。
教谕没好气:“怎么,我拿去看看也不能看了?”
秀才们连说不敢不敢。
教谕将考卷拿了回来,联考的流程拐了个弯,又回到了一开始时的起点。
几个秀才匿名联合判卷,在一番争执之后,终于判出了最后的名次。
宁颂名列第十。
正如他自己所预测的那样,他的策论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恨不得一分都不给。
几个判卷的秀才里,闵秀才最喜欢他的策论,第一次就给了满分。
可还有两个秀才觉得宁颂彻底跑题了,虽然内容写得不错,但到底是没有做到切题这一点。
五个人的评分综合下来,宁颂的策论得了一个中等的成绩。
幸亏他的试帖诗写得很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因此才能稳住第十这个成绩。
郑秀才拿到了试卷,整个人很是不高兴。
哪怕回到了私塾,仍然是一副不悦的模样。
宁颂从郑秀才这里得知了结果,一看便晓得这位夫子心里在想什么,笑嘻嘻地道:“第一不也是咱们书舍吗,师父这是生什么气?”
正如宁颂所说,这次联考虽然他的策论折戟,可甲班的同学们态势强劲,一举夺下了前十中的四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