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05章 拜访(2 / 2)

萧昱将一卷绢轴递给萧景,道:“你看看这个,这是近来皇后整理的世家权力关系分布图。”

萧景展开绢轴认真看着,啧啧赞叹道:“真不愧是宋氏这种顶级世家门阀养大的,身在局中,可看世家的问题却是一针见血。”

“如今这几股世家势力已经差不多理清,只需逐个击破了。”

“陛下准备先从何处下手?”

萧昱沉思了片刻,幽幽道:“士族之望,仍是宋太师,想要废九品,必须得到太师的支持。”

*

这一日,萧昱亲自去了一趟太师府,探望病情。

希望能得到宋太师的支持,废九品。

自江姨娘逝世后,宋太师的身体愈发不好了,那般精明强悍的妇人,本该走在自己后头,可到底先他一步去了,宋太师愈发感慨世事无常,近来都是憔悴黯然。

床榻旁,宋太师勉强起身请安,被萧昱制止。

萧昱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看着宋太师缠绵病榻的模样,先是关怀了病情,而后才提及废九品之事,想要听一听太师的看法。

宋太师是三朝元老,威望极重,如今虽称病不朝,可随便说几句话,也是能让朝臣忙乱,台城震动的。

可宋太师听完萧昱的话后,却是连连摇头,并不赞成,“陛下,不可,不可,门阀政治,是魏国建国之本,九品中正不可废。”

萧昱蹙眉,“九品中正,积弊已久,太师也是看在眼里的,如今万事具备,正是要成就千秋功业的时候,太师为何却打了退堂鼓?”

宋太师叹道:“先前立盐禁,压世家,这种动不了根基,又能稳定百姓的事情,臣可以配合陛下,可是废九品,这种刨世家根儿的事情,臣不能由着陛下胡来。”

萧昱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太师不同意,也是为了宋氏的门户私计吗?”

宋太师摇摇头,道:“就算不是为了宋氏,就是为了陛下,臣也必须劝阻陛下。”

“太师这是何意?”

宋太师沉吟了片刻,正色道:“陛下年轻,恕臣倚老卖老,想跟陛下讲一讲我们魏国太.祖武皇帝得天下的历史。”

萧昱神情肃然,颔首道:“您为太师,弟子恭聆师训。”

宋太师目视远方,缓缓开口道:“前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太.祖武皇帝趁势而起,扶天子以令诸侯,结束混战,大权独揽,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却至死都未能登基称帝,陛下可知是为何?”

“请太师赐教。”

“因为他的江山是靠这些世家豪强的兵马粮草打下来的,可他得势之后,却要打压士族,因而遭到了大多数世家的反对,至死未能称帝。至高祖文皇帝嗣位后,一改太.祖政策,推行九品中正,顺应士族之意,才得到世家拥护,顺利登基称帝,因此才有了魏室的江山。”

萧昱心中一动,沉默不语。

宋太师正色提醒道:“魏国建国之初,立国之本,便是依靠世家门阀的拥护而建立,恕老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是士族与皇帝共天下!”

萧昱心中一震。

“魏室得国,靠的就是世家门阀之力,陛下废九品,岂不是在卸磨杀驴吗?”

宋太师问的慷慨,可萧昱没有被宋太师的质问迷惑了自己的立场,而是理智而清醒道——

“这些世家豪强,太平时期兼并土地,压榨百姓。乱世时期,又固守家财,招兵买马,投靠新的君主。他们的财富积累之初,便是不道德,不正义的。他们先是把百姓抢劫一空,然后用本属于百姓的财富发些小恩小惠,还要让百姓对他们感恩戴德,哪有这样的道理?”

“陛下说的这些道理,掌权世家都清楚,他们都清楚九品中正的弊端,可是动不了啊,士族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了别人,也是动了自己,谁会去革自己的命?”

宋太师摇摇头,连连哀叹——

“太.祖皇帝雄豪逸气,文武奇才,这般文韬武略,都因为跟士族作对,至死未能称帝。世祖皇帝借顾太傅之口重提废九品,可结果呢?顾氏满门遭诛,世祖皇帝为了有个交代,只能将责任全推给顾太傅,将顾氏全族打为罪臣。而臣的儿子,臣最得意的长子,为了给顾氏翻案,也赔上了自己的命啊!”

宋太师手掌拍打着床榻,语气激动,不知不觉便已是老泪纵横。

“陛下凭借度田、盐禁、收四郡这些功绩,已经足以成为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千古明君了,根本无需再进一步。”

宋太师擡起手,痛心疾首,手指不停哆嗦着,说着说着,他的语气便渐趋亢愤——

“废九品,陛下是在革士族门阀的命,是在挖魏国立国之本,是要得罪尽这些世家文人,是会被那些文人阶级的笔杆子,戳着脊梁骨骂的体无完肤,在史书上留下万世骂名!”

言辞激烈,句句诛心。

萧昱心中大震,脑中嗡嗡作响。

激烈的争锋过后,空气有那么一瞬的安静,这对君臣、这对师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对峙着,各自平复着情绪。

宋太师深吸了一口气,整理好情绪,继续语重心长地劝说着——

“兵法曰,归师勿遏,围师遗阙。对于世家,打压打压就够了,若真的动了根儿,堵死他们的路,会把人逼反的。”

“陛下还年轻,还有大好的将来,自古及今,动了这些世家豪强,儒家文人阶级利益的皇帝,有几个有好名声的?哪个不是被骂成昏君、暴君?”

“陛下如今已经可以亲政,只要好好维护九品中正这套制度,自有世家文人为陛下在史书上歌功颂德,陛下已经能成为名垂青史的明君英主了,又何须再进一步?陛下不考虑自己的身后名吗?”

宋太师声声肺腑,殷殷劝谏。

萧昱默默听着,没有辩驳什么,不再试图说服,许久后,他才终于阐述了自己的决心——

“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身后骂名。”

他说的坚决,目光透出前所未有的坚定——

“道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

宋太师愕然,脑中“轰”的一声。

记忆中的另一道声音响起,与面前年轻的天子的声音重叠着,道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最得意的长子,他的一生之敌。

广平宋氏倾尽智慧所培养出来的最完美的继承人,最终,却成了将宋氏拉入士族对立面,差点陷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异端。

他虽死了,可他的信念还在代代传承,总有后人前赴后继,只需一点点儿的火光,便能引亮这深埋的火种,成燎原之势。

宋太师喟然长叹了一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这世上有太多无私无畏的鲜活生命,可他老了,在历史大势面前,他能发挥的作用太渺小了。

片刻后,宋太师撑着病弱的身躯,缓缓自榻上爬下,颤巍巍在天子面前恭恭敬敬跪拜于地。

萧昱面无表情,居高临下地看着伏倒的宋太师。

这位曾经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权臣,如今也在他面前弯下了膝盖,低下了头颅,佝偻瘦削的身型,再不复当初的强盛,只剩一个弥留老人的苍老衰败,风烛残年。

“恕臣老朽无能,缠绵多病,有心无力,不能为陛下的大业尽忠了。”

他恭敬叩首,伏愿天子——

老臣瑾贺吾主陛下,千秋万世,福泽无疆。”

萧昱面无表情听着宋太师的话,听他最终拒绝了自己,只想明哲保身,心中有一瞬失望,他一言不发,拂袖起身离去。

宋太师,不堪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