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4章 临高(1 / 2)

第84章临高

往后几天,边是策试中的盐禁之议。

萧昱这几天很忙,他需要这些寒门学子的舆论支持,来促成盐禁之事。

故而这几日都搬回了式干殿,没日没夜的跟朝臣商议政事。

他白日里与百官商议盐禁细节,晚间还要查阅学子们在会上的辩论内容,累了困了也不过是凭榻小憩一会儿,几日都没好好睡过一个觉了。

魏云卿知道他这几日政务繁忙且关键,所以也没去打扰他,让他专心政事,自己则悄悄和宫人一起给他准备着生辰贺礼。

*

中秋策试之后的论辩,由宋太师和薛太尉共同主持,整整持续了三日。

太学之中,百家畅思,高谈阔论。

此次会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为中心议题,官员与学子各自畅所欲言,发表建议,集思广益。

反对盐禁的人,大多持儒家“不与民争利的原则”,认为天为黔首生盐,君主富有四海,无需禁一盐池与民争利。且官营盐会导致官商勾结,物价上涨,囤积居奇的现象,不利于百姓民生。

而以柳弘远为代表的一众支持盐禁的寒门学子则认为,私盐之利,都是豪强贵族侵占,贫弱者不得占。

且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煮海为盐,奴役贫民赚取利润,又聚集贫苦流民于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不利于国家稳定。

至于官商勾结,物价上涨,则完全是因为地方世家与商户勾结,不依法办事,才造成一些弊端,该检讨的是执行的官员,而非政策之错。

如果各级官员都能选才任良,而非唯家世、门第、亲私是举,何患会有官商勾结之弊?

最终,在一众寒门学子的支持下,以盐禁之举,可抑制豪强大族兼并,提高国家税收,用于济民救灾的声音,占了上风。

论辩结束后,百官对讨论的内容做了整理总结,朝廷通过了盐禁,天子诏定曰——

司盐之税,自古通典,可复立监司,禁之为便。

至此,盐禁之议,尘埃落定。

*

盐禁之议结束后,便是天子的生辰了。

盐禁初定,萧昱大喜,便趁着生辰宴请百官,以及推动此番盐禁成功的寒门众学子。

八月十九日,天子生辰,华林园再度开宴。

是日,公卿毕至,少长咸集。

龙渊池上舟船往来交织,宴会席间觥筹交错。

柳弘远秋试高第,朝廷授予了著作佐郎之职,在秘书左丞殷恒手下,协助秘书郎李允撰写国史。

席间,殷恒跟他闲聊着,“依制,每位新到任的著作佐郎,都要撰写名臣传一篇,我这边刚好有个需要立传的大臣,这篇传记,李郎写不了,想要交给你来写。”

李允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柳弘远问道:“不知是要为哪位名臣列传?”

“前中书令,南安贞世子宋珣。”

柳弘远微微错愕,宋世子是皇后元舅,太师长子,身份敏感,很多反对度田的世家,即便心里对他否定,也不敢明着抹黑。宋世子逝去十余年都未能成传,想来是朝廷对他的功过争议很大。

所以,他的传记,出身高门的李允写不了,只能由他这种没有利益纠葛的寒门来写。

“宋世子一生,改革有功,可致使庐江动乱,亦有过。这其中的功过是非,就看你的笔力了。”

柳弘远心中一动,史书的盖棺定论,意味着政治解释权,对度田之策的肯定与否定,是两股政治势力的斗争。

修史素有春秋笔法,如果他在传记中弱化宋世子的度田功绩,而多着墨于他引起动乱之责,他日盐禁若也造成动乱,便会有朝臣以此先例作参考,打击盐禁政策。

柳弘远了悟,此时选他为宋世子列传,便是要利用此篇传记,在舆论上掌控话语权,来辅助盐禁政策推行。

他道:“谥法曰,清白守节曰贞,不就是对宋世子一生政绩最好的诠释吗?”

殷恒不语,意味深长地一笑。

另一边,萧昱给魏云卿剥着石榴。

魏云卿头戴步摇金冠,身着银红织锦袔子裙,藏青绣珠大袖衫,手上捏着一块柿饼,指尖沾满了白色糖粉的痕迹,边吃边提醒萧昱道:“我刚看到薛太尉离席了。”

萧昱剥着石榴籽,不以为意道:“你看他干嘛?看我。”今日是他的生辰,他才是主角。

魏云卿摇摇头,继续道:“是因为不久后阿公也离席了。”

萧昱眼神一动,把剥到盘里的石榴籽递给她,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不知道又要拉哪个小鬼来替身了。”

魏云卿继续吃着柿饼。

萧昱擡头,看到魏云卿嘴角沾上的糖粉痕迹,边给她擦拭着,边轻声道:“这么大的宴会,下边那么多人,搞得脸上脏兮兮的,也不怕人笑话你。”

“这不是有你给我擦吗?”魏云卿鼓起嘴让他给自己擦着,女子肤白胜雪,那糖粉在脸上并不明显,只是遮住了几分娇艳的红唇。

萧昱宠溺地一笑,细细给她擦拭着唇上的糖粉。

殷恒走过来敬酒,看着这一幕,故意调侃道:“陛下,您能不能注意点儿形象?大庭广众之下就跟皇后亲昵,您在臣心中那喜怒无形,渊默如深的形象马上就要崩塌了。”

萧昱白了他一眼,低声道:“我看你是又皮痒了,就该让殷太常再把你吊树上,脱了裤子打。”

魏云卿掩口,扑哧一笑。

殷恒脸上一臊,急于找回颜面的跟魏云卿解释着,“那是小时候的事,小时候。”

“你再敢皮一句,我就立刻把它变成现在的事。”

殷恒立刻收起那玩世不恭的模样,边向天子敬酒,边道:“先前陛下的吩咐,臣已经交代了柳弘远,他一定会好好写这篇宋世子的传记。”

魏云卿讶异道:“让他为舅舅列传吗?”他应该对宋世子一无所知吧?

殷恒宽慰道:“皇后安心,就凭您中秋斟酒之劳,他也要好好写这篇宋世子的传记。”

魏云卿嫣然一笑,殷恒看着巧笑美目,顾盼生姿的皇后,面上一红,移开了眼。

萧昱道:“如今盐禁政策落地,舆论支持也准备就位,万事俱备,只欠齐州那边执行了。”

殷恒点头,“公主和驸马,定不负陛下期望。”

魏云卿边听着,边拨着盘中的石榴籽,然后拈起一粒,放到了嘴里。

*

竹林中。

薛太尉负手而立。

“元简让老夫来此会面,是有何事?”

宋太师从容而来,四下无人,竹林中只有他们二人,宋太师目光沉了几分。

薛太尉转身,缓缓将一个匣子递给了宋太师。

宋太师接过,匣上带锁,面色微惑,眉峰微蹙,“这是何意?”

薛太尉缓慢而清晰道:“这是太师江妾之弟交给我的一份名单,里边是这些年向宋氏行过贿,与宋氏有关联的官员名单,记录有各级官员的阴私把柄。”

宋太师心中大震,看着手上的匣子,头皮一阵发麻。

这种东西,谁拿到了,谁就能拿捏这批官员!若是走漏风声出去,百官人人自危,是会引起朝堂大地震的!

“这样一份名单曝出来,朝廷势必要对这种腐败情况有所处置,将是对太师不小的打击。”

宋太师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沉声道:“元简是要以此要挟我?”

薛太尉面无表情地摇摇头,“此举固然能给宋氏重大打击,可不知要牵连多少朝臣,在朝廷掀起多大风浪。人至察则无徒,薛某虽与太师政见不合,但也不会为了打击太师,做此动乱朝纲之事。”

宋太师眼神一动。

“薛某,不屑如此手段。”

薛太尉正色道:“这里边的东西,我一眼都没看过,现在原封不动还给太师,此乃太师家事,太师自己处置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