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1章 阿姐定亲了(1 / 2)

第91章阿姐定亲了

◎你抓紧吧◎

傅嘉宜看着赵幼澄,她至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瞧过一眼周聿昭。连头都不曾回过。

周聿昭站在她身后,目光却始终都没离开过。

是了,她在宫中那么久,他两几乎没有见过面,周聿昭不能去太微宫的。

她开始搜肠刮肚的回想,周聿昭每次进宫都会问起赵幼澄,会和太后娘娘说起太微宫……

就连赵幼澄去了城外避暑,他都会代替太后娘娘去探望。

他做的桩桩件件,都是为了赵幼澄。

最重要的,赵幼澄从山中引鹿,他更是奉为祥瑞,一再为赵幼澄邀买名声……

从前的桩桩件件,都有迹可循,就连她从前和他搭讪,很多时候,他总是问起姑苏的事情,她那时候天真,以为他是对自己上心,他其实想问的是赵幼澄在姑苏的事情吧?

傅嘉宜心里只觉鲜血淋漓,仿佛心上对伤口又被人痛了一刀。

疼的不能自已。

从前的爱慕,她一直觉得周聿昭也是喜欢她的。他是懂她的,就算他成亲了,就算他错的离谱,就算他名声扫地,她也从来没有真的怨恨过他,她只当他们没有缘分,只怨恨那刘娘子心眼太多,太不堪。

可最后,事实是他一直利用她,从来没有喜欢过她。

傅嘉宜走的静悄悄的,甚至都没有通知赵幼澄,她窥见了周聿昭的爱慕,这比她当初知道周聿昭要娶刘娘子还要难过百倍,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虽然她这个人爱慕虚荣,她自己也知道,但是没想到还是会这么难过。

等到晚上,章嬷嬷才将礼单给她,并单独将那盒压襟珠串给她。

赵幼澄也没想到周聿昭的礼这么重,这不可能是皇祖母送的,黄祖母送的礼都是御造的。

她看着礼物,有些好笑。

和周聿昭成婚将近十载,他送过的礼也大都是奢华富贵之物,少有这样用心的东西,将一颗东珠配着红宝石,缀在压襟的珠串上,难为他舍得。

可惜她不怎么在意。

章嬷嬷问:“要不要给忠义候府回礼?”

“你看着回吧。”

京中过了二月,采选的女子都已经入宫了。

廉亲王拟定的为陛下选两妃,四嫔剩下的都是选侍,选侍没有定例,多少都可以。其实德妃和两位嫔的权力并不大。陛下和礼部不可能真的让她们主管,起码两妃四嫔是礼部将人选呈给陛下,由陛下定下的,剩下的选侍们才是她们挑选。

其中一个妃位留给了苏家女,从苏家旁枝选出来,为了进宫服侍皇后。

这是陛下的意思。可以看得出陛下对皇后的爱重。

而另一边,曾庆国已经接手高家的案子,和赵幼澄说的几乎无出入,曾庆国入京后,十分谨慎,自知并无倚重,只是奉旨办事。

就如周宪实给他的建议:事事向陛下汇报,就算陛下不想见你这个人,但你的折子一定要出现在陛下的桌案上,这不是表功,是请罪。

你既然不是陛下自愿的将你放在这个位置,这就是你的罪。

曾庆国果真如周宪实说的一样,折子一封接着一封,日日汇报,万事依照律例办。

连孟廷元都说曾庆国有其父的风采。这样的人不糊涂。

陛下可以不在乎,孟廷元可以等,曾庆国可以等,但高家人不能等。高关澄也等不起了。

关在五城兵马司的女眷已经死了三人了,就连牢中的男丁,都死了两人。

每每听到报丧声,高关澄的死气就多一分。

直到最后,高关澄已经面如死灰,知道自己所有的棋,都坏了。

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二月最后一天,刑部衙门报,高关澄在家中自杀,并写下三千字的认罪书。

望陛下宽宥高家族人。

消息一传开,满朝沉默。马廷庸更是涕泪,陛下因为高家的事发落了很多人。马廷庸还在等,等采选之后能宽赦一批人。

没想到高关澄早已绝望。等不到这个时候了。

高关澄的死让热闹的上京城立刻变得寂静,老臣们隐隐有种兔死狗烹之感,总之影响不太好。

赵晖看着高关澄写的认罪的折子,字字恳切,句句在理。

原来他自己也知道,屡屡以下犯上?说的都是悖逆之言?

所以直到死到临头,他才承认高家贪赃枉法?

左书房中人不少,都看着他拿着折子静静地看,谁也不敢多言,尤其曾庆国站在最前列。

赵晖自从太子去世后,性情和从前完全不同,行事变得十分强硬。

最后才淡淡说:“厚葬吧,高家男丁流放三千里,女眷就地发卖,此案到此为止。”

人死了,他也没了兴致,只剩下一些怏怏不快。

赵幼澄听说高关澄自杀,正在挑选字,裴岘真的送来好几幅字。

她看着字,心里笑起来,高关澄居然死了。

那么采选应该会很顺利了。

高关澄的事情已成定局,也只是少数人觉得唏嘘,在上京城的百姓眼中,贪赃枉法之人,被绳之以法,是件人人称道的事情。没什么好唏嘘的。

所以不过是讨论了几日,就过去了。

三月礼部还要给太后娘娘准备寿辰,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将采选最后合并在了太后娘娘的寿宴上,说是为了双喜。

赵幼澄听着这个馊主意,真是觉得好笑。

皇祖母可未必开心。陛下到时候说不准倒是会很开心。

廉亲王主管采选,但做事情的自然是。

此刻延嘉殿中,周太后听着傅明义的解释,笑着说:“这个主意很好,我年纪大了,过不过寿都无所谓的。但天家的子嗣才是最要紧的事情,早日采选充盈后宫,正好也让我也见见新人,到时候大家一起热闹热闹,过去一年出的事太多了。你就按照这个办吧,若是有什么拿不准的,就让德妃几个人来问我就是了。”

傅明义听着这话,觉得太后娘娘并不如静义说的那么难说话。上年纪的贵人,口口声声称我,毫无架子。

“谢娘娘体恤。”

周太后笑着说;“谢什么,你和静义成婚几十载,如今儿女好事成双,却不曾通知我一声,该罚!”

静义公主定下司事郎中家的儿子,让周太后有几分薄怒。

傅嘉宜因她的宠爱,而得了名声,加封郡主。最后却白白浪费了这等机会,只寻了个司事郎中就定了亲,在她看来,实在是愚蠢。

傅明义惶恐;“是臣之过,静义因为女儿的婚事,实在忧心。是我考虑不周。”

傅明义再老实,也知道把事情揽在自己身上。

周太后又笑起来,看着他:“这罚先记着,等嘉宜成婚后,要一并进来给我磕头。我给她备了厚礼。”

此刻她看起来像极了一个被人遗忘而闹脾气的长辈。

傅明义汗颜。

周太后笑着说:“静义自小性格刚强,这么些年在外,我时常忧心,这下好了,你们定居在京城,眨眼就能见到了。我盼着你们和和美美。”

傅明义听得倒是觉得惭愧。

周太后说话的本事,傅明义根本不是对手,从宫中出来他还在心中隐隐惭愧。

等去廉亲王府上将事情汇报完,廉亲王淡淡说:“依你的意思,太后娘娘要负责这次的采选。”

傅明义眼睛瞪大,看着廉亲王一脸茫然。

这话从何说起?

廉亲王见他这个样子,就知道他根本没细细思量周太后的话。

也为这个老实人叹气。

“太后娘娘也说了,陛下添人是好事,她想凑这个热闹,愿意和寿宴一起办。也说了到时候让惠妃等人和她汇报。这话该你去传。”

傅明义听了他这么一说,就知道自己真被摆了一道。这会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廉亲王见他这幅样子,心里失笑。

安慰他说:“不是什么大事,该定下的也都定下了,宫中的贵人也都知道怎么做,但是这个旨意你还是要去通传一声。”

傅明义心里觉得被这些多心眼子的人愚弄了,

尤其看廉亲王对这回事毫不意外,就知道周太后没有那么好说话,可惜没人提醒他。

他回家就和静义怨:“怎么能如此?这么一来,就是不合规矩。”

静义公主哪里敢让他真的去,傅明义向来做事规规矩矩没那么多想法。

她就说:“改日我去宫中走一趟,他们都知道你是老实人。这事我去办。”

他有些生气,但也没办法,陛下在西苑还没回来,到时候太后寿辰的时候帝后一起回来,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

三月初,宋岚那边送来消息,严娘子有了身孕。赵幼澄听着高兴,让冬青去探望送礼。

冬青回来说,街上很热闹,好像有人家下聘礼。在街上撒喜钱,赵幼澄也没当回事。

结果第二天方氏来给她送花,说是自己得了几盆牡丹,知道她爱花特意给她送来,和她说起前几天的事。

“公主傅家和司事郎中家的亲事不成了。”

赵幼澄还没听明白是谁家,因为她根本没往傅嘉宜身上想。

方氏见她没明白,叹气:“嘉仪郡主和司事郎中的亲事不成了,听说那家的儿子病了,嘉仪郡主这边觉得男方骗婚,前几日闹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