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99集:成果的共享(2 / 2)

译官们立刻忙碌起来,将手册上的小篆逐字翻译成西域文字,还特意在图示旁标注了西域的地名和器物名称,方便各城邦理解。十日后,第一批翻译好的手册被骆驼驮着,送往西域各地,与此同时,秦斩派往大秦各郡的使者也带着手册出发了。

敦煌郡收到手册时,郡太守正愁着如何打通前往西域的支线。敦煌与西域接壤,却因沙碛阻隔,贸易往来一直不畅。太守翻开手册的“勘测修建”卷,看到里面详细记载了新道勘测时应对沙暴的方法、固沙植物的种植技巧,还有水井的修建工艺,顿时喜出望外。

“立刻召集水工和工匠!”太守下令,“照着手册上的法子,修一条从敦煌到楼兰的支线!”

水工老李拿着手册,带着勘测队进入沙碛。他按照手册上的“看星定方向”,在夜间确定路线;用“铜杆寻水法”找到了三处水源;借鉴“植物+方格”固沙模式,在路边种上红柳和沙棘。短短一个月,支线的勘测工作就完成了,比预期提前了二十天。

“这手册真是个宝贝!”老李擦着额头的汗水,看着刚插好的勘测木杆,感慨道,“要是没有它,咱们至少得花三个月才能完成勘测,还说不定会走不少弯路。”

与此同时,蜀郡的蚕农们也从手册中看到了商机。蜀郡的桑蚕种品质优良,吐丝量高,可一直难以运往西域。蚕农张阿婆捧着手册的“贸易协作”卷,看到里面写着“新道驻点可提供货物储存与中转服务”,立刻召集村里的蚕农,装了满满十车桑蚕种,跟着商队前往于阗。

商队抵达于阗驻点时,于阗国王早已接到楼兰国王的通知,派农师木卡姆在驻点等候。张阿婆教木卡姆如何孵化蚕卵、喂养桑叶,木卡姆则带着张阿婆查看于阗的绿洲,告诉她哪里的土壤适合种桑树。

“于阗的绿洲水源充足,就是桑叶不够。”木卡姆皱着眉头说,“要是能种出蜀地的桑树,蚕宝宝就有足够的食物了。”

“这好办!”张阿婆笑着从包袱里掏出一包桑树种,“这是蜀地的桑树种,耐旱耐贫瘠,我教你怎么种,明年就能长出桑叶。”

木卡姆接过桑树种,如获至宝。他立刻组织百姓在绿洲边缘开垦土地,按照张阿婆教的方法播种、浇水。一个月后,嫩绿的桑树苗破土而出,于阗的绿洲里,第一次长出了蜀地的桑树。木卡姆站在桑苗旁,望着远处的新道,激动地说:“有了桑树和桑蚕,于阗的百姓也能织出漂亮的丝绸了!”

手册的推广,不仅推动了新道支线的修建和贸易的发展,更促进了文化的深度交融。在高昌城邦,当地的织工照着手册里“织锦融合”的案例,将高昌的回鹘纹样与楚地的云纹结合,织出的“回鹘楚锦”在市集上一抢而空;在龟兹,国王按照手册里的“语言互学”建议,在王宫附近开设了学堂,楚地的先生教西域孩子认小篆,西域的艺人则教楚地孩子弹琵琶、跳胡旋舞。

这天,秦斩收到了来自敦煌郡和蜀郡的书信。敦煌太守在信中说,敦煌到楼兰的支线已修建完成,商队从敦煌出发,只需五天就能抵达楼兰,贸易额比以前增长了六成;蜀郡太守则在信中写道,蜀地的桑蚕种已通过新道运往西域五个城邦,带动了蜀郡桑蚕产业的发展,不少蚕农都盖起了新屋。

与此同时,楼兰国王也派人送来消息,龟兹、疏勒等五个西域城邦都已按照手册的经验,开始修建通往新道的支线,还派出使者前往楚地,希望能学习楚地的农耕和织锦技术。

秦斩站在新道起点的石碑旁,望着远处延伸的新道和支线,心中百感交集。此时,一道系统提示弹出:“《楚地-西域新道运营手册》推广,推动大秦3郡与西域5城邦开通新道支线,跨地域成果共享机制成型,丝路贸易网络进一步扩展。”

阳光洒在石碑上,石碑上镶嵌的西域宝石闪着耀眼的光芒。秦斩轻轻抚摸着手册的封面,只见封面上“楚地-西域新道运营手册”十个小篆字苍劲有力,每一页都记录着新道的修建历程,书写着楚地与西域共同成长的故事——从勘测时的沙暴,到修建时的固沙;从贸易时的协商,到文化时的交融;从最初的一条新道,到如今纵横交错的贸易网络。

不远处,阿禾带着几名楚地百姓,正往新道旁的空地上撒桑椹籽。她看到秦斩,笑着喊道:“秦大人,等明年桑椹树长起来,新道旁就都是桑林了,商队走累了,就能摘桑椹吃!”

秦斩点点头,目光望向西方。那里,驼铃声声,一支来自疏勒的商队正沿着新修的支线缓缓走来,商队的旗帜上,绣着楚地的稻鱼纹和西域的几何纹,在风中飘扬。

他知道,这本手册不仅是新道运营的指南,更是楚地与西域友谊的见证。随着手册的推广,会有更多的城邦加入进来,更多的支线会被修建,更多的货物会在新道上流通,更多的文化会在交流中融合。而这条新道,也将成为连接大秦与西域的纽带,见证着两地百姓共同走向繁荣的未来。

风再次吹过新道,带着桑椹的清香和丝绸的柔滑,手册上的墨迹渐渐干透,而新道上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