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31集:西域的商队(2 / 2)

秦斩站在公平秤旁,看着眼前的景象:楚地的农户用新米换西域的香料,织工们围着昆莫的副手问西域的纹样,孩子们把画好的骆驼图递给商队的人——他忽然觉得,这寿春市集,好像一下子成了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小码头,那些带着沙粒的异域货物,和沾着稻花香的楚地特产,在这里碰在一起,就生出了新的活气。

接下来的半个月,寿春织坊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李婶把织坊的后院也清理出来,加了八台织机,从邻县请了十个织工,连学堂放了学的孩子都来帮忙——他们坐在院子里,把丝线绕成线轴,嘴里唱着阿禾教的童谣:“葡萄紫,骆驼壮,楚地锦缎走四方。”

秦斩每天都会去织坊转一圈,看看进度。有天早上,他刚到织坊,就见李婶皱着眉坐在织机旁,手里拿着半截丝线。“怎么了?”秦斩问。李婶叹了口气:“蜀地来的蚕丝不够了,原本订了二十担,结果蜀郡的商队在路上遇到山洪,要晚五天才能到。这一千匹锦缎,还差五担丝,要是等丝到了再织,肯定赶不上十五的交货期。”

秦斩想了想,转身去了市集的商栈——那里常有往来的客商寄存货物。他在商栈的账本上翻了翻,发现有个临淄来的布商,寄存了十担蚕丝,说是要等楚地的新布上市再换。秦斩找到布商,跟他商量:“先用你的蚕丝给西域商队织锦,等蜀郡的丝到了,双倍还你,再送你两匹葡萄纹锦缎。”布商一听有双倍蚕丝,还能得新样锦缎,立刻答应了。

蚕丝的问题解决了,织工们又遇到个新麻烦:骆驼纹的鬃毛用的绒线,颜色总觉得不够亮。李婶试着加了点金线,又觉得太扎眼;加了点银线,又显得太淡。正在犯愁时,昆莫带着个西域的绣娘来了——那绣娘叫阿依,手里拿着个小皮囊,里面装着些金色的粉末。

“这是西域的金沙粉,”阿依说着,把粉末倒在绒线上,用温水泡了泡,再晾干一看,绒线的颜色居然变得又亮又柔,“我们在西域织地毯时,就用这个染绒线,太阳晒了也不变色。”李婶试着用染好的绒线织骆驼鬃毛,织出来的骆驼一下子就活了,像是能从锦缎上走下来似的。

织坊里的学徒阿翠,是个十五岁的姑娘,以前只会织简单的兰草纹,这次跟着织工们学织葡萄纹,手指被织机的综丝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她就用布条裹着手指,还是天天第一个到织坊。有天昆莫来看进度,见阿翠织的葡萄粒比别人的圆,就指着锦缎说:“这姑娘织的葡萄,像能挤出汁来。”阿翠红着脸低下头,手里的梭子却更快了。

除了织坊,市集里的其他地方也在悄悄变。粮行的掌柜跟昆莫换了两袋安息香,试着用安息香和新米一起蒸糕,没想到蒸出来的糕带着股特别的香味,每天一摆出来就被抢光;素问用西域的红花染料和楚地的艾草一起熬药膏,涂在跌打损伤的地方,比以前的药膏见效快,巡守队的队员们都抢着要;学堂的新先生,让孩子们把昆莫讲的西域故事画下来,贴在教室的墙上,有个孩子画了幅“骆驼驮着锦缎过沙漠”,还在旁边写了行歪歪扭扭的字:“楚地的锦,西域的路。”

到了下个月十四,一千匹锦缎终于全部织完。李婶带着织工们,把锦缎一匹匹叠好,放进桐木盒里,每个盒子上都贴了张红纸条,写着“葡萄纹”或“骆驼纹”,还画了个小小的骆驼标记。秦斩让人把桐木盒搬到马车上,一共装了五十辆马车,排在市集的路上,像一条彩色的长龙。

十五那天一早,昆莫带着商队来到织坊门口。他打开一个桐木盒,拿出葡萄纹锦缎,对着太阳看了看,丝线的纹路清晰整齐,没有一点线头。他又摸了摸骆驼纹的绒线,笑着对李婶说:“李婶,你们楚地织工的手艺,是天上下来的吧?这样的锦缎,在西域能换十匹好马!”

李婶笑得眼睛都眯了:“昆莫首领,下次再来,俺们给你织胡旋舞的纹样,保证比这个还好。”

秦斩让人把商队的香料、宝石搬到粮行的仓库里,又把准备好的米饼和水囊递给昆莫:“驰道上的驿站已经打过招呼了,你们到了那里,就能换新鲜的水和粮食。巡守队的队员会跟着你们,直到玉门关。”

昆莫翻身上驼,举起手里的马鞭,对着商队喊了声西域话,骆驼们就迈着步子,跟着马车出发了。铃铛声再次响起,这次却带着点离别的温柔,市集里的百姓都站在路边,看着商队慢慢走出东门,走向远方的沙漠。

阿翠站在织坊门口,手里攥着块没织完的葡萄纹锦缎,看着骆驼队的影子越来越小,忽然对李婶说:“婶子,等昆莫首领下次来,我要织一幅最大的锦缎,上面织满西域的葡萄和楚地的兰草。”

李婶摸了摸她的头:“会的,以后楚地的锦缎,会走遍西域的每一个国家,西域的香料和宝石,也会装满寿春的市集。”

秦斩站在东门的城楼上,望着商队消失的方向,眼前又弹出了系统提示:“‘丝路楚锦专供’通道正式启用,楚地与西域贸易频次提升至每月一次,解锁‘跨地域手工业联盟’任务。当前楚地百姓幸福感指数95%,丝路融合度40%。”

风从东方吹过来,带着稻田的香气,也带着一丝西域的沙味。秦斩知道,寿春市集的故事,从今天起,又多了一段关于丝路的篇章——楚地的锦缎会在沙漠里闪光,西域的香料会在楚地的锅里飘香,而这些,都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

市集里,卖桑椹糕的阿婆又蒸好了一笼糕,这次她在糕里加了点安息香粉,甜香里混着异域的味道,引得孩子们围着竹筐,叽叽喳喳地吵着要买。粮行的掌柜正在跟临淄的布商算账,布商看着仓库里的蚕丝,笑着说:“下次我也要跟西域商队换点宝石,给我家娘子做个簪子。”

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把市集里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关于锦缎、香料、骆驼和人的故事,还在继续,像一条看不见的丝线,把楚地和西域,紧紧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