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11集:咸阳朝堂的辩论(2 / 2)

秦斩点了点头,指了指宫里的方向:“陛下说,治郡如做糕,得按各郡的口味调。”

素问笑着打开药箱,拿出一小包枇杷叶:“那我这草药,说不定能进《郡治参考册》呢!以后其他郡的百姓咳嗽,也能用上楚地的方子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赵叔骑着马跑来,手里举着河堤的图纸:“将军!关中郡守派人来问,楚地改木闸板的法子,能不能派人去教他们?今年关中汛期可能早,他们想提前准备!”

秦斩接过图纸,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突然觉得,这“活规矩”,就像楚地的稻鱼共生——稻养着鱼,鱼肥了田,田又长出好稻,环环相扣,都是为了让日子越来越好。

三日后,丞相府的偏厅里,各郡郡守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着楚地的稻穗、织锦、草药,还有秦斩的民生记录册。李斯拿着记录册,指着“长沙郡稻鱼共生”那页:“诸位看看,楚地的法子,在关中能用,在南郡也能用。你们回去后,也找找自己郡的‘好法子’,咱们一起把大秦的郡治,做得比楚地的桑椹糕还甜。”

陇西郡守拿起那束稻穗,仔细看着:“我郡虽多山地,但有些谷地能种稻,回去我就让人试试稻鱼共生。”

巴郡郡守摸着织锦的纹样:“我郡多蜀锦,之前按模板做统一纹样,订单少了不少。回去我就让织坊改回来,多做些巴郡特色的纹样。”

秦斩站在一旁,看着郡守们热烈讨论的样子,又想起咸阳宫朝堂上的紧张气氛,忍不住笑了。规矩不是死的,百姓的日子才是活的——只要规矩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活规矩”,才是大秦真正需要的。

半月后,秦斩跟着李斯去楚地考察。站在寿春的织坊里,听着机杼声嗡嗡作响,李婶正教咸阳来的织工绣凤凰纹。“将军,咸阳织坊的订单都排到年底了!”李婶拿着新绣好的锦缎,笑得合不拢嘴。

长沙郡的稻田里,张阿伯带着关中农夫蹲在田边,看着水里的鱼苗:“按楚地的法子,这田埂得留三寸宽的鱼道,不然鱼游不开。”关中农夫点点头,手里的锄头开始调整田埂的宽度。

乡村医点里,素问正在给其他郡来的医官讲解枇杷叶的用法:“这枇杷叶要选带绒毛的,煮的时候加些紫苏,治风寒咳嗽最管用。”医官们拿着笔,认真记在纸上。

云梦泽的河堤上,赵叔正跟关中的官差一起改木闸板:“按关中的水文,这闸板得比楚地的宽半尺,这样泄洪才快。”官差们点头称是,手里的锯子在木板上划出整齐的纹路。

秦斩站在河堤上,望着远处的稻田和织坊,听着医点传来的铜铃声,突然收到了系统提示:“‘灵活适配’模式在各郡初步推行,粮食自给率提升15%,商贸增速提升25%,百姓满意度提升至95%,《郡治参考册》初稿完成,收录各郡‘好法子’32条。”

他拿出随身的记录册,在最后一页写下:“规矩活,则民生活;民生活,则大秦活。”

回到咸阳后,秦斩把考察的情况跟秦始皇汇报。秦始皇拿着《郡治参考册》的初稿,翻了又翻,笑着说:“秦斩,你看,这才是大秦该有的样子。各郡有各郡的特色,各郡有各郡的好法子,凑在一起,就是大秦的好日子。”

秦斩躬身道:“陛下英明。百姓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规矩,是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规矩。”

秦始皇点了点头,把《郡治参考册》递给李斯:“尽快刊印,发往各郡。告诉各郡郡守,只要是为了百姓好,规矩改一改,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日傍晚,秦斩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炊烟。夕阳落在渭水上,泛着金红的光。他想起楚地的稻香,想起咸阳的桑椹糕,想起各郡郡守讨论“好法子”时的热闹,突然觉得,这大秦的天下,就像一块巨大的糕点,每个郡都有自己的“口味”,只有按各自的口味调,才能做出最甜的糕,让每个百姓都能尝到好日子的滋味。

后来,《郡治参考册》在各郡推行,楚地的稻鱼共生、陇西的山地畜牧、南郡的水上商贸、巴郡的蜀锦技法,都成了其他郡学习的榜样。有一次,李斯去楚地考察,吃到李婶做的桑椹糕,忍不住跟秦斩说:“秦郡尉,现在这大秦的‘糕’,可比咸阳的甜多了。”

秦斩笑着说:“丞相,这不是‘糕’甜,是百姓的日子甜了。”

李斯点了点头,望着远处的稻田,稻穗在风里摇晃,像一片金色的海。他突然明白,所谓的“规矩”,从来都不是束缚,而是让日子越来越好的梯子——只要这梯子能搭到百姓的心里,能让百姓顺着梯子往上走,就算改一改梯子的样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天的风,带着楚地的稻香,也带着咸阳的甜,吹过大秦的土地,吹过每个百姓的笑脸。而那本《郡治参考册》,就像一颗种子,在各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了属于大秦的“活规矩”,也长出了百姓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