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77集:驿站的新消息(2 / 2)

庐江织坊的掌柜也笑着说:“以前织坊的布要靠货郎走街串巷卖,现在通过驿站的信息,不用出门就能接到订单,织女们的工钱都涨了三成呢。”

秦斩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又抬头望了望远处的官道。驿道两旁的槐树已经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驿站的灯笼还没点亮,但他仿佛已经看到,夜幕降临时,一盏盏灯笼沿着驿道亮起,像一串明珠,照亮了楚地的夜晚。

系统界面的光纹再次闪烁,这次没有具体的提示,只有一行淡淡的字:“楚地民生脉络已成,皆因驿路相通,人心相连。”秦斩轻轻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驿站,更多的商队,更多的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织出更美好的日子。

傍晚时分,最后一批驿马回来了。驿卒们卸了马鞍,给马匹喂上豆饼,又开始整理当天的书信和信息册。老周拿着新登记的商业信息,走到秦斩面前:“将军,今天又有五个商队登记了供需,还有三个郡的医署来问草药的情况,咱们的共享平台越来越热闹了。”

秦斩接过信息册,翻了几页,只见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长沙郡求购艾草五十斤”“九江郡出售新米一百石”“衡山郡医署需薄荷二十斤”……每一条信息后面,都跟着商队或机构的名字,还有对接的时间和地点。

“明天把这些信息抄送给各郡驿站,”秦斩把信息册还给老周,“再让驿卒去药田看看,素问姑娘那边的草药长势怎么样,要是够了,就先给衡山郡的医署送过去。”

老周应了声,转身去安排。秦斩站在驿站的门口,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官道上的车辙还清晰可见,那是商队留下的痕迹;驿站的灯笼已经点亮,橘黄色的光在夜色中格外温暖。远处的村落里,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农户们谈论收成的声音。

他想起三个月前,刚到寿春时,这里的官道坑坑洼洼,驿站破旧不堪,百姓们脸上满是愁容。而现在,官道平坦了,驿站热闹了,百姓们的脸上有了笑容。这一切的变化,都始于那第一声马蹄,始于那第一个驿站,始于每一个为楚地努力的人。

“将军,该吃饭了。”老周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走过来,旁边还有一盘炒青菜和一碗鱼汤,“这是庐江送来的新米,您尝尝,比去年的香多了。”

秦斩接过饭碗,尝了一口,果然软糯香甜。他看着碗里的米饭,又想起庐江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想起商队脸上的笑容,想起织女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

夜色渐深,驿站的喧闹声渐渐平息。驿卒们都休息了,只有驿站门口的灯笼还亮着,照亮了门前的官道。秦斩站在灯笼下,望着楚地的方向,他知道,明天一早,又会有新的驿马出发,新的信息传递,新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而寿春驿站,就像楚地的心脏,永远跳动着,为这片土地输送着活力和希望。

日子一天天过去,楚地的变化越来越大。驿站的数量从十几个增加到几十个,商队的足迹遍布各个郡,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稻田里的鱼长得越来越肥,织坊里的丝绸越来越精美,医署里的草药越来越充足,学堂里的孩子们也能读到更多的课本。

有一天,秦斩收到了一封来自咸阳的书信。信里说,朝廷听说了楚地的变化,要把寿春驿站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让更多的地方受益。秦斩拿着书信,站在驿站的门口,望着楚地的疆域,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楚地百姓的肯定,对每一个为这片土地努力的人的肯定。

驿卒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把楚地的经验写成册子,送到咸阳去。商队们也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来向秦斩道贺,说以后走天下,都能享受到驿站的便利了。百姓们则自发地来到驿站,送来了新米、桑布、草药,还有孩子们画的画,画上是驿站的灯笼,还有奔跑的驿马。

秦斩看着眼前的一切,又想起了最初的日子。那时他只是想修一个驿站,让百姓们出行更方便,却没想到,这小小的驿站,竟然成了楚地民生的纽带,连接了各个郡,连接了人心。他知道,只要这驿路不断,这人心不散,楚地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寿春驿站的屋顶上。秦斩站在驿站的最高处,望着楚地的山河。驿道两旁的槐树已经结出了槐米,风一吹,槐米落在地上,像一层白色的雪。驿站的灯笼又亮了起来,沿着驿道一直延伸到远方,照亮了楚地的夜晚,也照亮了百姓们的希望。

他轻轻说了一句:“这楚地的日子,终于像模像样了。”声音不大,却被风吹着,传遍了整个驿道,传遍了楚地的每一个角落。而寿春驿站的马蹄声,还在继续,伴随着楚地的民生长卷,一直织下去,织向更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