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61章 请动宋应星(1 / 1)

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快到了,我们被折腾的疲惫不堪,不能以这种状态去见名仕,在义仓镇找了一家客栈住下,调整好状态,又在镇上买了两刀最好的宣纸,徽墨两锭作为礼品,这一趟是从夏天走了秋天,幸亏我们身体的底子好,不然就病倒在路上了,第二天起床,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胡子也刮干净,穿上我最体面的衣服,宋应星也不认识我是老几,初次相会,要不让人家从外表就看出我仪表堂堂,来历不凡,光凭一个商贾身份,人家见面的机会都不给,那就尴尬了,宋应星虽然是历史名人,不代表他没有士大夫的清高。

宋应星现在还是有官职在身,是分宜县的教谕,我不能在他的公干时间去见他,也不能等到他的休沐日,我实在等不起,只能在他的下职时间过去,好在住的客栈离宋家庄只有十来里路,申时出发,不到酉时就到了宋家庄,我的名帖递给门房,等候消息,这宋家庄的规模也是不小,毕竟是出了几个官员的大家族。

片刻后,一位身着青布长衫、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开门迎客,应该就是宋应星。他虽鬓角微霜,双眼却透着专注与锐利,见我一身绸缎长衫,又接过递来的名帖,目光落在“南京车行杨景行”的落款上,略作沉吟后侧身邀我入内:“杨公子远道而来,快请进,屋内刚煮了新采的山茶。”

走进堂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靠墙的书架,摆满了各类典籍,其中《农政全书》《考工记》等书籍旁还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桌案上摊着《天工开物》的手稿,墨迹未干,旁边放着一把小巧的铜制农具模型。我从孙铁臂他们手里拿过礼品道:“远道而来,不知道宋教谕喜欢什么,拿了两刀纸,两锭墨,望您不要觉得寒酸,”宋应星推辞了一会也就收下了,然后请我落座,亲手为我斟上热茶,茶汤清澈,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我放下茶盏,开门见山表明来意:“宋先生,晚辈此次从南京赶来,并非为寻常生意,而是久闻先生着述《天工开物》,详述农桑、矿冶、织染之术,晚辈办了一所大学,正需这般学以致用的先生,故想聘请先生到大学任教,主持技艺革新,让千千万万的学生都能掌握您的才能,造福全天下百姓,待遇方面,晚辈愿以每年二百两白银为薪,另备宅院供先生居住,让先生能安心研究着述和教学。”

宋应星闻言,并未立刻回应,而是拿起桌案上的手稿,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杨公子的好意,应星心领了。只是《天工开物》尚未完稿,近日还在修订冶铸章节,且分宜周边农户,常来请教耕作难题,我若离去,怕是辜负了他们的信任。”他的语气平和,却透着对着述与民生的执着。

我早有准备,马上开始了我的忽悠:“先生顾虑,晚辈了然,先生的书我愿意出资刊印,卖出的书只收取工本费,盈利都归先生所有,至于周边的农户来请教农事,只是让您的学识惠及方圆十里的百姓,要是到了大学,教会了千千万万的学生,那就能恩泽全天下百姓。”

宋应星眉头微蹙,显然被我的忽悠触动。他起身说道:“苏公子既有心为民,不妨随我到后院看看。”跟随他来到后院,只见院中搭建着简易的织布机与冶铁炉,几位村民正围着一台改良过的织布机讨论,机上的布匹比寻常织布机织出的更为细密。

“这是我去年改良的‘多综多蹑织机’,比传统织机效率提高三成,还能织出更复杂的花纹。”宋应星走上前,亲自演示织机操作,手指灵活地拨动经线,“只是这般织机,造价较高,寻常农户难以承担。”

我见状,心中一喜,顺势说道:“先生放心,若先生能提供织机图纸,晚辈可即刻安排工匠批量制作,成本降至原来的一半,再以成本价卖给织工。不仅如此,粮庄方面,晚辈还想引入先生书中的‘龙骨水车’与‘代耕架’,改良灌溉与耕作方式,先生若去大学,可亲自指导工匠制作,还能将这些技艺记录到《天工开物》中,让更多人知晓。”

夜幕降临,宋应星留我在府中用餐,我也没打算走,客套一下就留下来了,饭菜简单却精致,有自家种的青菜、腌制的腊肉,还有一碗杂粮粥。饭后,两人在油灯下继续交谈,灯光摇曳,映照着桌案上的手稿与图纸。

宋应星终于松口:“杨公子,你为实学推广所做的准备,远超应星预期。只是我需先将分宜这边的事安排妥当,再随你前往大学任教。我想带两位助手同行,他们熟悉各类技艺实操,能协助我推进革新工作,另外,《天工开物》的手稿需随身携带,以便在途中继续修订。”

我连忙应道:“先生的要求,晚辈全答应!助手的食宿与薪资,晚辈一并承担,手稿方面,晚辈已备好防水的油纸囊,可妥善保管手稿。待先生安排妥当,我们便可从分宜出发,经临江府、南昌,再沿赣江、长江前往南京,沿途若先生想考察各地技艺,晚辈也全力配合。”

宋应星点头笑道:“好,我预计三日内便可安排完毕,届时让人到客栈通知你。”油灯的光芒下,两人相视一笑,一场跨越千里的实学推广之旅,就此定下行程。

三天后,宋应星打点好行装,和我们正式上路了,临行时我拿出一千两银票给他,算是预付了他两年的薪俸,给他安家之用,路途这么遥远,回来一次也太难了,免得他对家里牵肠挂肚的。宋应星的行囊是两个箱子,只有很少一点衣服,其它的都是书,江西地境的路,一会是走陆路,一会走水路,雇车雇船来回颠倒,很多时候都要人挑着行李,宋应星的两个随从都很文弱,这光荣的任务就交到孙铁臂他们身上了。

宋应星虽然是小官,那也是有官员印信的,有他同行,一路上是畅通无阻,差役眼睛扫一眼就放行,想当初咱也是有游击将军印信,现在只有普通人的路引,到哪里都是严格检查的对象,心理落差还是有的,还好有宋应星一路同行,一个话题我们就可以聊很久。